第二百四十五章 魏国复立了(2 / 2)

而在这一年之中,晋、汉、吴、魏四方角力,魏国虽然最为弱小,但却处于正中央的位置,至于如何左右逢源、伺机壮大,那正是考验曹昙这位年轻君王智慧的磨刀石。

曹昙满意的朝徐胤点了点头,在这一场构谄羊祜的阴谋中,徐胤的重要性突显而出,而接下来要复夺襄阳,也有赖已被任命为荆州刺史的徐胤。

当然,徐胤有功,徐霸、桓楷等人功劳也不小。

特别是桓楷,鞍前马后,洛阳邓县来回跑,如果不是他得到了荀勖、贾充的信任,这一次计谋也不会成功。

曹昙朝着众人微微一笑,道:“一切如诸公所料,襄阳城中,还有晋军荆州诸部将校,我们必须小心再小心,切勿走漏了风声。”

桓楷也跟着嘱咐道:“后日凌晨,徐将军的兵马将从樊城出发,渡汉水护送徐将军进入襄阳,许将军率领的邓县兵马,埋伏在汉水以南,只等城中号令一起,即从打开的城门处进城。”

“张将军,你领一部水军在汉水下游巡视,以防吴国的水军趁隙而来,好在近日,吴国镇西大将军陆抗已经回转建业,为其族兄陆凯奔丧去了,不然的话,我们还需要遣出更多的人手,来应付江陵方面的吴军。”

说到陆抗时,桓楷神情一下变的凝重起来。

这一次举事的时机,恰到好处。

在羊祜被调离的前夕,吴国左丞相陆凯实在气不过孙皓的残暴,一病不起而逝。

陆凯不仅是吴国的左丞相,同时也是陆家的当家人,他这一死,本就受到猜忌的陆家,在吴国的地位就不稳了。

在陆家人的急切期盼下,陆抗见对面的羊祜没有举兵来犯的意思,遂将荆州防务交给了上大将军、左大司马施绩,自己回转建业奔丧。

暂时离任将防务转交给施绩这员老将,陆抗没有什么不放心的。

施绩原名朱绩,也是三国后期的孙吴名将,左大司马、当阳侯朱然之子,吴少帝孙亮登基后恢复本姓“施”。

相比主要负责对晋国战事的陆抗,施绩这个左大司马一直负责荆南、巴丘包括西陵一带的事务,其中西陵因步家的关系,施绩插手的不多。

巴丘也就是后世的岳阳一带,是施绩的驻军之地。

孙皓登基之后,陆抗对其滥杀的残暴做法越来越不满,吴国在与汉、晋的比拼中,国力差距越来越大,让陆抗越来越觉得力不从心。

陆抗希冀着这一次回建业,看看是否能劝说下这位原本还算敬业的年轻皇帝。

不得不说,陆抗和羊祜的脾气、性格真的差不多。

两个人不仅在军事上惺惺相惜,在政见上的见解也颇有相似之处。

——

新汉建隆五年,元月六日,阴雨夜。

在曹昙、徐胤、桓楷等人的精心策划下,复魏军夺取襄阳的军事行动进行的很顺利,经过一夜的混战,城中的晋军残余部队或被俘,或溃散。

城中的晋军低级将校在听到羊祜被调离的消息后,心中对晋国朝堂的怒气一直没有消散。

加上徐胤也经常的过来与他们发发牢骚,晋军将校们对徐胤也很是认可,对朝廷即将派过来的王浑则殊无好感。

王浑这人军事才能不差,但却器量不大,又喜欢争功,跟羊祜完全两个类型。

襄阳晋军将校没有想到,徐胤已经投靠了曹魏一方。

一场几乎兵不血刃的兵变之后,襄阳城头,晋、魏大王旗变幻,曹家的魏国大旗再一次飘扬了起来。

除了有五、六百人因倒霉而来不及投降被杀外,曹昙顺利的接手了羊祜留在襄阳的荆州军万余人马,还有将近五万左右的屯田流民。

一举拿下襄阳之后,曹昙志得意满,还很年轻又缺少挫折打击的他,正如羊祜对其的评判一样,心中颇有些飘飘然。

曹昙第一次没有听从桓楷“缓称王”的主张,立即向天下发出了复魏的诏令,一方面派出使者前往汉、吴两国,希望结盟交好,另一方面遣出多路人马,攻打荆州晋军驻守的竟陵、宜城、邓县、新野等城。

魏国复立的消息传开,让司马炎大为震怒,本就继承了曹魏衣钵的晋国,现在十分担心,那些依旧对曹魏有感情的臣属,会一个个弃晋投魏。

甚至于司马炎在朝会时,看向祖上曾是曹魏旧臣的官员时,眼神中都是怀疑居多,疑心病重的司马炎也越发的信任,他一手简拔的年轻将领、官员,还有司马家的诸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