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七章 迁都往开封(2 / 2)

换句话说,他能入眠了。

这个结果让司马炎对佛教的好感大增,有道是上行下效,见到司马炎雄风大振,司马家的诸王也纷纷开始接触佛教。

听到皇帝发问,晋国朝堂诸臣面面相觑,该说的话这些天都已经说完了,在保全洛阳的前提下要怎么解困,这些大臣也找不到一个好方法来。

最后,司马炎将求助的目光投向了竺法护,想听听这个从身毒、西域而来的高僧有什么好的建议。

竺法护见晋国皇帝陛下看向自己,心中也颇为得意,在扫视了一下四周后,这位得道高僧出列,上前道:“陛下,小僧在西域时,曾听闻东土汉朝有二都,一都在长安,二都在洛阳。从佛理上来说,长安就是龙首,洛阳是龙身,如今长安被伪汉所占据,龙首不得自由,龙身再是努力也是无用。”

竺法护从佛经、佛理阐述汉、晋之间的争斗,讲述长安与洛阳之间的关系,倒让司马炎和晋国朝中诸臣开了眼界。

有学问的如张华、裴秀、裴楷等人,听了竺法护的话直摇头,这西域僧人看似讲的头头是道,其实就是一派胡言。

不过,殿中的大多数官员,并没有张华等几人的见识,竺法护的佛经他们看都没有看过,就算是司马炎,也只是在参欢喜大禅时扫了几眼有用的内容,其余太过高深的一概略过。

“那依法师之意,我大晋又当何去何从?”司马炎的眼睛里露出希翼的神情,他是真心期待竺法护能给出一个好的建议来。

竺法护重重的咳了一声,行一揖礼后,叹息道:“陛下,当初选洛阳为国都,一定是听从了道家的建议,这是道家给大晋埋下的陷阱,龙有首、身、尾,三者之中,龙身为七寸,最为软弱,龙首有利齿,龙尾有坚骨,均是上佳的龙脉之地。陛下不取龙首、龙尾,而择龙身,这国势如何能兴盛起来。”

司马炎一怔之后连连点头,他当初选择洛阳为国都,倒还真是听从了道学名家左慈的意见,当然,这里面左慈只是一个推波助澜的,更多是司马炎内心有这个想法。

不过,现在晋国国运衰落,司马炎是绝不会承认,迁都洛阳是他的意见,而这个锅只能由左慈来背负了。

“法师,龙首长安已在伪汉手中,我们大晋暂时攻取不下,龙身洛阳又无法坚守,但不知那龙尾又在何处?”未等其他人反应过来,因离间羊祜而失宠的荀勖即开口问道。

论小聪明,荀勖荀公曾确实有过人之处,只不过他这点聪明劲全用在了内斗上面,于国家而言,无甚好处。

竺法护手持法杖在崇德殿中绕了一圈,最后停在东首大殿的一角,道:“陛下,吾观兖州所在,有故魏之都大梁,南通江左、北联青冀、西接司州、东临徐州,为四海聚宝之地,此地为龙之尾椎,可立为新都。”

大梁,在秦灭魏时,被王贲引黄河水淹城,千年国都毁于一旦。

秦后,大梁地置浚仪县,汉景帝时,改名为开封,到了魏晋时期,开封属司隶校尉部河南尹治下。

曹魏时期,开封一带的水利设施逐步得到恢复,圃田水被引入淮河,水利既兴,农业、商业得到很大的发展,整个城市也日趋繁荣。

竺法护提出迁都开封,也是花费了一番功夫,从定都的角度来看,竺法护的选择没有错。

在五代十国时期,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先后定都于开封,时人称之为“东都”或“东京”,这一时期,开封正式取代了洛阳,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到了宋朝时,开封更是作为宋王朝的都城而繁华无比,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仅仅描绘了开封的一部分街景,就已经令后人叹为观止。

“陛下,正如法师所言,开封是故魏之国都,我大晋要是能迁都于此,还有镇魏之意,此为一举二得的美事。”贾充紧跟着荀勖,也出列赞许道。

司马炎频频点头,看向荀勖、贾充的眼神也带着喜意。

张华在殿上看的真切,心中不由得叹息一声,拍马屁的人总能比实干的人早一步得到认可和表扬。

羊祜、杜预这些国之干城还在辛苦的守御洛阳,却不知司马炎这里,已经准备要放弃洛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