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六章 羊祜杜预很无奈(2 / 2)

人生不过短短几十年,要找女人不有的是,何必自寻麻烦找司马氏。

杜锡一心想要摆脱司马氏的束缚,而身在晋国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唯有一个办法,就是投奔汉国。

杜模与杜锡心意相通,两人又低首商议了好一阵,杜锡答应,将杜预的行踪和晋国洛阳守军的动向及时相告,这也算是向汉国一方递上了投名状。

杜预此时,还在洛阳龙门一带的校场上操练人马,完全不知道长子杜锡已经将他给卖了。

羊祜的身体虚弱,不耐寒暑,其他人来练军,羊祜、张华都放心不下,吃苦受累的也就只有杜预了。

其实,杜预的年纪仅比羊祜小一岁,但就身体状况来说,却要比羊祜好太多,大脖子病虽然让杜预倍受折磨,但却并不致命。

形象难看一点又有什么关系?

杜预是靠才华吃饭,又不是靠脸袋讨好女人吃饭。

这些日子来,经常与杜预一起在校场出现的官员,是前晋国中书令张华,之所以加一个前字,是因为张华的官职调整了,从朝堂的中书令变成了洛阳太守。

张华对此虽有怨言,但在洛阳守任上,还是一样尽心尽职,他与羊祜、杜预都是做事情的人,彼此之间相处也和睦。

从朝中重臣到一方太守,张华被排挤出了晋国朝中的核心官员圈子,这是必然的结果。

相比贾充、荀勖等人的无耻和不择手段,张华太过于正直,也不会变通,不会讨好司马炎,就算在地方上政绩不错,也没有办法长期在朝中立足。

在历史上,张华力主伐吴,与杜预一起为晋国统一立下大功,但很快就被排挤出了朝堂,不得不出镇幽州,在地方官任上政绩也是相当不错。

这里还要多言一句,张华相传是张良之后,其九世孙张九龄也是唐朝的名相,张华还编纂了中国第一部博物学著作《博物志》,范阳张氏也是传承了数百年的名臣世家。

“茂先,这马上就要征讨河内郡了,军中却是缺粮,不知郡府有何良策补了这缺口,要不然的话,将士上阵士气不振,仗就难打了。”

杜预忧心冲冲,一边察看队列,一边对张华说道。

张华年纪在四旬上下,比杜预要小了十岁,算是其后辈,听杜预相问,无奈的摇头:“既然轻车将军相同,华也不敢隐瞒,河内沦陷之后,洛阳的粮秣只能依靠河南尹一带的出产,而去年王镇东的人马在宛城连番征战,河南地屡遭战乱,百姓逃难,又哪有什么粮秣可收?”

洛阳一带,曾是晋国的腹心之地,几无战事。

但随着襄阳、长安等地易手,洛阳也成为了汉、晋、魏三国争夺的要冲,最近一年里,晋汉之间倒是没发生什么大的战事,但晋魏之间却是两军对峙,战火四起。

所谓对峙,也就是两军扎下营盘,相互瞧对方不顺眼,骂骂阵,讨讨敌,但又不真的开打,这种情况对粮秣后勤补给的考验最大。

当年官渡之战,袁绍大军就是因为乌巢粮秣被焚,才被曹操以少胜多打得大败,而为了支撑王浑、孟观两军在宛城前线的战事,洛阳方面也是竭尽了全力。

杜预长叹一声,道:“军中缺粮,陛下却又连番催促北伐,这朝中又是屑小横行,茂先,要是你还在朝中,又怎会有这等荒唐之事?”

张华眼神一凝,摇头道:“此一时彼一时。如今我的话,陛下也不一定听得进去。粮秣之事,我再催促各县尽快上缴,起码给北伐军凑齐出征的粮秣,至于后续的补给,可能要依靠河内就地征剿和温县方向的支援了。”

河内郡近一年在汉国的治理下,渐渐有了复兴的起色,张华虽然不想扰乱民生,激起民愤,但现在情况紧急,他也顾不得了。

而在开封的晋国朝堂来看,荀勖、贾充等人早就认为,河内已经是伪汉的疆土,那里的百姓也不再是晋国的民众,朝敌国的百姓征收粮秣,顺里成章根本不用犹豫。

民心向背。

就在一念之间。

河内郡的民心,也随着汉、晋两军对民众的态度不同,开始出现有利于汉国的苗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