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三章 汉国新皇帝赵广(2 / 2)

在黄崇等人的焦虑期盼下,先是王训浑身是血的来报,潜入宫中的氐胡死士已经被他肃清,在报告好消息的同时,王训乘机将学生兵中表现出色的李柔、刘琨举荐了上来。

李柔在早前跟着赵广在军中历练过,统兵打仗还有些经验,让赵广惊讶的是刘琨,只有十岁的刘越石竟然也上了战场。

“将刘琨的名字去掉,关进学堂,没有我的命令,不许他出来?”赵广不满的冷哼一声,厉声下令道。

刘琨和祖逖一样,都是赵广为五胡百年乱华所培养的种子,祖逖已经成年,带兵在幽州打仗历练,刘琨年幼,万一有个闪失,那岂不是汉人的一大损失。

汉国四周,遍是诸胡。

在群狼环伺的危机面前,每一个汉人英雄都是宝贵的,赵广可不想刘琨未发挥其作用,就早早的夭折。

王训神色一垮,低头领令,他本想着提携一下刘琨这个后辈,却不想马屁没拍上,反而给刘琨招来了麻烦。

可怜的刘琨,这时还在宫外兴高采烈的吹嘘自己如何英雄了得,浑不知即将要迎来闭关苦读的艰难日子。

王训走后不多一会,陈寿和薛季一起进来,向赵广带来了费承、樊建等人悉数落网的消息,抓捕的过程很顺利,费承听说宫中大乱,心中大喜以为李流马到功成,却没想到等来的是薛季亲兵营的敲门声。

樊建活得潇洒,在谋定了刺杀的计划后,他便心安理得的享受起田园生活来。

长安乐原上费家的别宅内,有面容姣好的小婢女,有诗情画意的农舍人家,有远眺秦岭群山的大好景色,樊建在期待中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拥有这样的别宅,到那时,他的家族也会兴盛起来,成为关中大族中的一员。

“什么?谋逆刺杀陛下?你们弄弄清楚,我樊建樊长元是蜀汉的尚书令,你们的大将军当年都是我的属下,还有黄崇黄尚书,也是我的部下,还有。”

陈寿一脸不齿的来到樊建跟前,道:“接下来,是不是说我陈承祚也是你的学生,樊建,你要点脸吧,费承已经全部说了。”

樊建看到老熟人陈寿,正想急喊救命,猛然却听到陈寿揭自己老底,一张老脸终于再也挂不住涨红了起来。

“来人,将这老匹夫带走!”薛季厉喝一声,指挥兵卒将樊建抓了起来。

“承祚,噢不,陈郡守,看在以往共事一场的份上,看在宗大司马的份上,看在诸葛丞相的份上,饶樊某一条性命。”

樊建哀哀泣泪,这时也终于明白过来,他们的图谋已经彻底暴露,再无辩解勇气的他,只能无奈的低下苍头。

自杀。

樊建是绝没有勇气的。

当年,蜀汉亡国时,宗预选择了英勇战斗到底,而樊建却可耻的选择了投降,从那一刻起,樊建这个人就和节操两个字没有什么关系了。

——

汉贞观四年,二月十九日。

大汉朝堂正式对外宣告,汉国的第二任皇帝,年仅十一岁的刘衡因病去逝,其葬礼在长安西固原上进行。

病逝是朝堂诸公一致同意的说法,毕竟刺杀一事,实在让人惊骇,传扬出去徒让敌国笑话,也不利于汉国内部的稳定。

太后张星彩、大将军赵广一并参加了葬礼仪式,汉国在长安的重要文武、将领也悉数参加。

樊建、费承等被抓捕的谋逆份子,随着监斩的王训一声令下,一颗颗人头滚落,也算为刘衡之死划上了一个句号。

费氏这个疯掉的女人,按理来说,也应在被监斩殉葬的人之列,但由于其特殊的身份,经汉国朝堂上商议,决定“网开一面”,把费氏的刑罚改为“活埋”殉葬。

等到刘衡下葬之时,费氏将作为陪葬品一起埋入墓中,将墓道被封死后,费氏将会因呼吸困难而窒息而死。

至于若干年后,会不会成为考古发现,赵广及汉国群臣表示,他们当时没有考虑到这个可能性。

安葬完刘衡之后,汉国上下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谁来当皇帝?

蜀汉覆亡时,昭烈帝刘备的直系子孙留在蜀中的,只有刘谌和刘衡叔侄二人,现在他们两个都不在了,汉国皇位继承顺表上,再无一个合适的刘姓子嗣。

再寻一个远支旁系来当汉国皇帝?

这个想法有人刚一提出,就被否定了,刘衡的教训就在眼前,一个没有名望,只靠血缘的人,即便被扶上皇位,也坐不安稳。

刘衡好歹还算正统,也是张星彩一手养大,还被费氏鼓惑迷了心智,要是换其他的旁支,那说不得过个几年又是一场内乱。

为保汉国的稳定大局,黄崇、张华、诸葛绪等文臣分头寻人,黄崇前往天水郡大司马姜维的老家冀城,去问询这位蜀汉硕果仅存的重臣、大将军,张华则出使四方,一一和驻守边陲的汉军将领交谈,讲明内乱当日发生的情况,以免被敌方屑小利用。

姜维因患风疾,已经不良于行,回转天水养老过生命中最后的一段时光,是他征战在外多年的宿愿。

而当听到刘衡竟被其母刺杀的消息,姜维默然良久,好半天才始长叹一声:“大将军一手扶立大汉,正是最为合适的人选,汝等何必舍近求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