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四章 司马睿成为东晋晋王(2 / 2)

——

大业四年,元月上。

吴国随着孙皓的投降而覆灭,随即司马骏、司马徽、司马肜就谁来当皇帝争了个面红耳赤。

司马骏辈份最大,是司马懿的第七子,按理说由他来当皇帝比较合适,但司马骏此人权力欲不是很大,对当这个被汉国欺负的东晋皇帝也没多大的兴趣,他一力推荐了尚在徐州彭城苦战的三哥司马亮。

司马肜是司马懿的第八子,为人器量狭窄,见利忘义,历史上正是他坚决不救被齐万年围攻的周处,才使得这位吴地名将战死于西北边地。

东晋这个烫手皇帝,司马肜也不想干,七哥司马骏有意司马亮,司马肜听从别驾卢播的建议,推荐了东海王司马越,因为他觉得司马越领兵打仗颇有本事,为人也甚有谋略,正好年富力强,相比垂垂老矣的司马亮来说更有精力与赵广相争。

这两人意见相持不下,推荐的两位正主,司马亮、司马越一个在彭城,一个在青州,距离江东关山重重,暂时也不可能亲自前来。

商议到后面,司马徽和王戎站出来,提了一个建议,暂时先不立皇帝,改立七岁的司马睿为晋王,代掌东晋大权,等司马亮、司马越从北地脱身之后,再行商议谁来当这个晋国皇帝。

这个折衷的提议终于得到三方的一致认可。

司马骏、司马肜觉得,一个七岁小儿,立不立晋王无关紧要,反正在朝堂上也是一个摆设,真正作主的是他们这几个重臣。

同时,在司马亮、司马越那里,也有一个过得去的说法,皇帝位置还空着,你们可不要说兄弟没有照顾老哥。

与历史上相似又有不同的东晋王朝,就这样仓促的建立了起来。

为了抵御汉国的进攻,司马骏、王戎等人又马不停蹄,连续向北府兵下令,迅速向南进军,以雷霆风暴之势占领原吴国的各个郡县。

在强大的武力压迫下,忠诚于吴国的势力一个个被扑灭,就连吴郡的陆景、陆机等人,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也只能先撤出郡城,带着陆家的部曲遁入太湖躲避。

同时,东晋朝堂的各路使节,多次往返于建业和庐江、柴桑之间,游说柴桑吴军、庐江徐胤军归附新生的晋朝。

“诸位王爷,有柴桑、合肥在手,再加上已在我北府兵掌控中的寿春,江东可保无恙。”当着司马骏等人的面,负责布防长江、淮河防线的晋国大都督王戎大言不惭。

魏蜀吴三足鼎立局面,持续了将近六十年,其中,吴国是支撑最久的一国,原因就是江东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冷兵器时代,没有强有力的水军,北方不谙水战的军队是极难攻破长江天险的,就算渡河过去一支军队,也难以长久立足。

从长江的中游往下游,北方可操练水军的地方其实不多。

襄阳有汉水经过,可以作为一处屯兵练兵之地,这也是历史上襄阳屡屡成为左右天下战局关键的原因。

合肥有巢湖直通长江,这里是魏吴两国争夺的焦点,曹魏以大将张辽守卫合肥,孙权则屡屡举十万大军北伐,目的就是为了控制巢湖,不让北方的魏国练出水军来。

广陵有吴王夫差开挖的邗沟,经过江淮之间的樊梁湖(高邮湖)、富陵湖、破釜涧、泥墩湖、万家湖等湖泊,进抵淮水。这一条水道也是沟通南北的主要通道,当年夫差率吴军北伐就是走的这条道。

从当前汉吴之间的态势来看,长江中游的荆州已经被汉军占领,吴国只能凭籍柴桑也就是九江一带的彭泽(鄱阳湖)复杂水系抵挡。吴国之所以还能坚持下去,依靠的就是庐江郡的合肥、淮水上的寿春都还在晋军手里。

柴桑在晋军手中,合肥一带被友好势力徐胤控制,寿春一带则在北府兵手中,有这三个重点的战略节点在,司马骏、司马肜、王戎等人对守住江东信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