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觉晓回过神来,哦了一声若有所思的点点头说:“娘也别太辛苦了。”
目送儿子回房,孟尤氏满脸欣慰的又回到织布机前忙碌。回到房间时,看着愣头愣脑的庄小六突然对孟觉晓说道:“少爷,我娘说夫人每天晚上都织布到深夜。”
“家里很缺钱么?”孟觉晓本能的追问,庄小六看看孟觉晓又低下头,低声道:“少爷在县城的花销和看病的钱,加起来不少呢,家里养的三口猪还卖了两口才凑齐的。”
庄小六说罢有点不安的看看孟觉晓的反应,发现少爷好像没有往心里去,连忙道:“我去劈柴,猪也该喂了。”说完庄小六就逃了,刚躺下的孟觉晓回过味道来了,心道这小子是个闷骚啊!看着敦厚,那都是表象来的,还知道拐弯抹角的劝说。
孟觉晓再笨也明白了,之前在县城里读书时肯定没少糟蹋钱,青楼楚馆有多少钱都不够填。前任一介书生,没有多少社会经验又迷上了女人,那还不是让人捏在手里摆弄?
想到这里孟觉晓倒也没有瞧不起前任的意思,16岁的孩子又是个书生,再说他也为自己的行为用生命负责了。
“安心走吧,剩下的交给我!”自言自语的低声笑了笑,孟觉晓拿起床头的一本书看了看名字居然是《论语》。
这个娱乐休闲手段贫乏的世界,独自躺在床上实在是无聊透顶,小说网成为孟觉晓唯一打发时间的手段。从床上下来翻了翻藏书,不出意外儒家经典为主,还有一些诗词歌赋,意外的是在书架上,居然看见了一套《齐民要术》。
怎么还看这个书?印象中古代的读书人,不都是抱着经史子集心无旁骛的么?孟觉晓有点奇怪,仔细搜罗了一下前任的记忆残片,却没有相关的任何发现。
抽出一本孟觉晓仔细看了起来,意外的发现这书上做了很多的注,可见前任小说网的仔细。孟觉晓前世祖辈都是农民,对于种田一点都不陌生,小时候也是没有少下田干活的。现在看齐民要术,很自然的与自己的经验作对比。当看见“一年之计莫如种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这句话时,孟觉晓发现书上有个注写到“此前番之农桑之考题也”。
这一下算是把孟觉晓给吓了一跳,顿时反应过来这里的科举居然是要考农桑的,这个实在有点颠覆了。有了这个认识,孟觉晓连忙去翻找书稿,结果很快出来了。书稿只有三类,一是对经史理解的文章,二是对农桑时策阐述文章,三是作的诗词。
难道说这年代的科举,考的就是这三个方面?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制定这个科举制度的皇帝绝对不是历史上任何一个有记载的皇帝。从重视农桑并且列入科举的内容来看,制定规则的皇帝可是实干家的,他想通过考试得到的是能干事的人才,而不是死读书的书呆子。
在书稿中没有看见一篇所谓的八股文,这让孟觉晓心中大定!单单是对经学的理解,孟觉晓自然不怕,只要多读多背,想搞懂不难,再说好可以去找老师问。考诗词的话就更别说了,从小读书成绩就不错的孟觉晓,诗词可是背了一肚子的,到时候抄袭就是。至于农桑方面,就只能找相关的书来读了。不过看这个意思,《齐民要术》好像是教科书来的。趁这段时间先看熟就是,实在不行就来笨的,背下来好了,以前背书孟觉晓可是把好手。
关心科举的内容倒不是孟觉晓有多大的理想,无非是任何年代做官都是一个不错的营生,本着改善生活条件的初衷,科举无疑是一条改变生活现状和社会地位的捷径。谋求科举出身,穿越客孟觉晓来到这个世界上有了第一个人生目标。孟觉晓是个喜欢给人生的某个阶段制定目标的人,眼下这个目标明显有点无奈,就好像摆在面前的一道单项选择题,提供的答案只有一个。做出这个选择,孟觉晓是为了母亲的期盼吧!
手捧《齐民要术》,孟觉晓认真的看了起来,科举取士居然农桑的内容占了很大的比重,这在历史上也绝无仅有。想到这里孟觉晓不由的有点佩服制定这个科举规则的皇帝,可以想见当初在制定这个内容的时候,在满朝百官那里会承受多少压力。虽然说“无农不稳”,历朝历代也很重视农业发展,但是又有几个做官的人会把农民当回事?
一边看着书,孟觉晓一边对这个朝代的兴趣更加浓厚了。这究竟是个什么时代?历史究竟在哪里出了岔子?这些问题都需要他慢慢的去探寻。
“夫治生之道,不仕则农。若昧于田畴,则多匮乏,…………。”书房里传来朗朗的读书声,厢房里正在织布的孟尤氏露出一丝担忧,心里挂记儿子的身体想去劝一下,站起又默默的坐了回去,脸上带着微笑越发投入的继续织布。<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