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七章 五凤三年大事记(1 / 2)

隋末逐鹿记 梧桐疏影 7038 字 2019-10-08

 五凤三年。

这一年,大江南北发生了许多事情,天下大势也是在这一年由模糊变得清晰起来,明眼人通过这一年发生的战事,大概都能明白所谓的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洛阳方面夏国和郑国交锋的情况。

五月,王世充率领郑军主力在荥阳和虎牢之间被河北高畅围困,苦战数天,郑军尽灭,死伤万余人,余者皆降。

在大营告破之前,王世充率领少量精锐星夜南逃,想从小路返回洛阳,裴元庆率军一直紧追不舍,最终,王世充还是摆脱了夏军的追击,带着亲随进入嵩山山坳,也不知道是天意还是碰巧,王世充在群山峻岭中穿行时路遇飞石,被飞石击中,坠崖而亡,其亲随遍寻山谷,皆无法找到其尸体,不得已,只好自顾出谷,出谷后,大部分亲随皆自寻生路,逃匿四方,唯有极少数王世充的铁杆死士方往洛阳而去,向镇守洛阳的太子王玄应报告王世充的死讯。

说起来,还是不知道是天意或巧合,昔日,被王世充击败以致众叛亲离的李密在永济渠一役中被唐军伏击,因而不知所踪,不管是瓦岗军还是唐军,都遍寻其尸体不得,如今,王世充也是如此,这两个难兄难弟的命运还真是极其相似啊!

他们都有意气风发,同样也有坠入谷底地时候。再看一看如今还在台上耀武扬威的那些皇帝,大王,他们最终的命运可堪玩味啊!

就在王世充的死讯还未传出嵩山之前,收到郑军在虎牢关前大败的消息后,河南各地原本还打着大郑旗号的城池纷纷改弦易张,将大郑旗号砍掉,打起匆忙制造而成的大夏旗号.

事实上。当高畅率领大军进逼洛阳时,真正还听从大郑号令地只有王玄应镇守的洛阳。以及镇守襄阳地魏王王弘烈。

夏军大举进逼洛阳,这个时候,王玄应已经知道王世充战败的消息,不过还未得到王世充的死讯。即便如此。他依然惶恐无比。

此时,洛阳大概有着一万多精兵,如果强征城中百姓守城,还是能征集十来万精壮,含嘉仓的存在也使得洛阳无缺粮之虞,省一省,采取配给制地话,也还能坚持半年之久,当初。王世充和瓦岗军交锋时,可是受够了围城缺粮之苦,登基为帝之后,自然对此多有准备。

正因为城中有粮有人,城池高大。护城河宽广。守城器械充足,因此。有许多大臣皆向王玄应进言,让其拼死守城,拒夏军与洛阳之外。当初,瓦岗军声势如此浩大,动辄将兵数十万,到最后,围困了洛阳一年之久,还不是把洛阳没有半点办法。当然,这些大臣武将们也明白孤城不可守地道理,他们向王玄应进言,乘洛阳尚未被夏军团团包围,还能和外界取得联系之前,让他派出使者往西进入关中向李唐求援,毕竟,现在夏军势大,洛阳一旦落入高畅之手,高贼更是如虎添翼,李唐断不能容许洛阳落入夏贼之手,一定会派出援军来救援,唐军一旦到达洛阳城下,外有援军,内有坚城,夏贼也只能无功而返。

之所以劝王玄应向关中求援,这些出身世家豪族的大臣们自然也是有着自己私心的。

毕竟,高畅虽然是高颖公的子孙,号称出自北海高家,有着皇族血统,然而,其所作所为,一点也看不出他有站在世家豪族的立场,兴邪教,灭名教,建神庙,不拜祖宗,重重离经叛道的行径,让这些世家大族心有余悸。

虽然,关中李唐代表的是关陇门阀的利益,他们这些出身关东的世家大致是看不起那些以武起家地关陇门阀的,相互间还是有着矛盾和摩擦的,不过,不管如何,门阀与门阀之间的斗争也只是内斗而已,就算唐军前来,洛阳落入李唐之手,关东门阀被关陇门阀压制,毕竟,也不会有灭族之祸,要是洛阳落在高畅这个邪教头子之手,让那些泥腿子贱民上了朝堂,当家作主,实乃世家之耻耶,圣教蒙羞,因此,他们宁愿将东都让给西边,也绝不送于东面。

这个时候,王玄应早就没有了主张,他虽然身为太子,对那些大臣却没有王世充那般的威信,当初,王世充在篡位时,狠是杀了一批人,让那些洛阳豪族噤若寒蝉,在另一个时空中,当唐军包围洛阳时,城中地大族曾多次计划秘密打开城门迎唐军入城,结果,无一例外,这些行动计划全部被王世充侦知,然后,又是一阵腥风血雨。林雷

和王世充相比,王玄应差了太多,再加上没有父亲在身边,他也失去了方寸,只好同意那些大臣地建议,派使者向关中求援。

当高畅派使者进入东都,劝王玄应投降时,16 k小 说 www.16k.cn 文字版首发王玄应战战兢兢地拒绝了!

拒绝高畅的招降后,王玄应以为高畅会恼羞成怒,会立刻命令大军攻城,然而,出乎王玄应意料地是,城外的夏军仍然在按部就班地扎营筑寨,修建攻城器械,并没有即刻挥师攻城的意思。

高畅在洛阳城东,城南都扎下了大营,然后就此按兵不动。

其实,也算不得按兵不动,一方面徐世绩率领本部人马南下攻击魏王王弘烈镇守的襄阳,另一方面,高畅向那些弃郑降夏的将领们发出通牒,命令他们亲自到洛阳城下,觐见夏王,如有不从,当为叛逆。

就在高畅围困洛阳之时,六月中,李世民率领大军从并州南下。进驻河东。

就在李世民率军南下之际,李渊命令潼关以东地唐军集结,然后向洛阳进发,率领这只唐军的统帅乃是齐王李元吉,副帅屈突通。

名义上是齐王领军,真正指挥这只军队的却是屈突通,其麾下有黄君汉。史万宝,王君廓。刘德威等大将。

与此同时,李世民率领大军穿越太行山,进驻河内,与济源的李道宗会合。集结大军。攻击河阳,想夺取夏军在河内的这个桥头堡,随后从盟津过河,增援东都,南北合击东都城下的夏军大部。

就在唐军大举东进之时,在群雄并起的南方,战事也进行得如火如荼。

四月,李靖率领在彭城休整好几个月地夏军突然南下,攻击钟离郡。李靖的夏军共有两万余人,其中,除了一部分河北和山东地士卒外,大部分都是他新近在彭城征召的江淮子弟,对着南方的水土。这些江淮子弟比起北方人要熟悉得多。正是为了将这些江淮子弟训练成军,李靖才在彭城休整了许久。

也是因为李靖在彭城休整的时间很长。麻痹了坐镇江都地吴帝李子通,那家伙夺取江都之后,自觉自己有了问鼎天下地本钱,一举一动,甚是狂妄。

进入五凤三年以来,李子通一直在向南方用兵,针对的对手并非强悍的江淮军,而是比他孱弱的梁王沈法兴。

在这一年,李子通率领大军南下,占领了京口,击败了梁军大将蒋元超,将其击杀,丹阳以及相连的几个郡县全都投降了李子通。

眼见李子通气势日盛,投降了李唐被李渊封为吴王的杜伏威得到了唐王朝的命令,让他攻击李子通。

丹阳乃是杜伏威起事的老巢,最终江淮军被叫做丹阳军,因此,杜伏威是绝不容许李子通占据丹阳的,新仇旧恨,一起算,于是,他让副手辅公佑率领精兵一万进攻李子通。

就在杜伏威和李子通交战之际,李靖率领夏军南下了。

这个时候,镇守钟离郡地乃是李子通手下大将左孝友,由于李靖进军速度奇快,水路两进,左孝友措手不及,他的水师还在渡口上就被夏军派精锐部队奇袭烧毁了,当夏军进逼钟离时,他已经无法组织部队抵抗。

左孝友虽然是李子通的大将,不过是后来在途中率领本部人马投靠李子通的,他自然没有为吴帝拼死作战的意思,见战局无法挽回之后,左孝友命令部队放弃了抵抗,投降了夏军。

北面战败,南面地战局也对李子通不利,在和江淮军地交锋中,双方互有胜负,然后,战争的主动性一直掌握在江淮军手中。

最初,在和李子通地交锋中,辅公佑挑选了精兵一千人,让他们为前锋,然后命令数千人随后出发,自己则率领主力尾随在后,在那几千人的背后,他安排有督战队,下令,后退一步,立即斩首。

李子通用方阵和辅公佑对抗,辅公佑的前锋一千人拼死作战,辅公佑再率军从左右两翼包抄,李子通失利,于是后撤,当辅公佑追击时,李子通乘江淮军阵型散乱,突然发动反击,击败了辅公佑。

当晚,江淮军大将王雄诞率领精锐死士数百人夜袭李子通的大营,在上风处放火,李子通大败,数千人被俘。

这个时候,李靖率领夏军从钟离南下,进逼江都。

李子通放弃了江都,不战而退,将江都拱手让给了李靖,与此同时,面对江淮军的紧逼,他放弃了京口,集结两万人,南下攻击吴郡的梁王沈法兴。

吴郡一战,沈法兴大败,率领左右亲信数百人仓皇逃离吴郡,吴郡另一变民军首领闻人遂安派部将叶孝辩前去迎接沈法兴,走到中途,沈法兴突然后悔,想要诛杀叶孝辩,吞并其众,事情败落,叶孝辩率军攻击沈法兴,走投无路之下,沈法兴投江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