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蔡王府狱(1 / 1)

高太尉新传 府天 3110 字 2019-09-23

 在听赵佶有选择地透露了一部分蔡王府内幕之后,向太后顿时觉得眼前天旋地转,好容易才抓着椅子的扶手稳住了身子。她并没有再询问事情真伪,因为,她听得出来,赵佶的话很有分寸,口口声声只是说蔡王府中有奸人作乱,并没有涉及到蔡王赵似本身。“那官家准备如何处置?”“太后,蔡王虽然年少无知,但此事事关重大,姚麟属下的禁军在拨捕疑犯时,甚至在蔡王府附近一酒馆内遭遇持械凶徒,因此不可不问。朕准备将邓铎交开封府审问,至于蔡王是否有罪,现在还不得而知。“赵佶的语气没有任何起伏,仿佛正在说旁人的事情一般。“官家,你可知道,天家兄弟侵诈,外人会如何看么?”向太后苦心积虑就是为了防止这一幕发生,如今不由得痛心疾首。“蔡王确实顽劣桀骜,但他毕竟是官家你的弟弟,倘若重处,恐怕天下百姓又要议论纷纷!须知以唐太宗的文治武功,尚且难以逃脱玄武门之变的史书公论,又何况……”“太后,这些话高伯章已经谏过了。”听到那些几乎差不多的话,赵佶愈发觉得意兴阑珊。好在高俅还说了下文,不像向太后那样只是一味地阻止自己继续追究。“太后放心,如今圣瑞宫皇太妃仍在,朕自然会周全颜面,决不至于重处蔡王。但是,朕至少要问清楚之后才能断定是否该宽贷,还请太后体谅。”此时此刻,向太后疲惫地闭上了眼睛,心底既有欣慰也有苦恼。左思右想,她最终无力地挥挥手道:“罢了,既然官家已经有这样的决断,我就不插手了,一切任由官家自己作主便是!”元符三年五月初八。蔡王府武官,三班借职邓铎因语言指斥送大理寺,蔡王赵似上表待罪。赵佶大怒之下,命开封府推官吴师礼主持审问,并下令将蔡王赵似禁足于府中。与此同时,殿前司以追捕西夏奸细为名,在连续三日的全城大索中,一共逮捕可疑奸细十二人。当场格毙持械凶徒数十人,并在临近蔡王府的酒馆内起获大量刀剑。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一边是江公望等大臣上书,以证据不足为由,要求只惩治邓铎一人而不追究蔡王;另一边则是始终抱着戒用兵观念的韩忠彦接连上书,以不给西夏理由轻启边衅为由,要求彻查所谓西夏奸细来历。两边附和的朝中官员都相当不少,这让赵佶极为恼怒。“证据不足?若是证据充足,恐怕朕就不会站在这里了!”赵佶指着案头那堆起老高的奏折。眼睛却瞟着底下低头不语的姚麟。“姚卿家,以你追捕这些人的经过来看,他们是不是真地他国奸细?”姚麟见皇帝并不是向自己问计。顿时大大松了一口气。“启禀圣上,这些人极为骁勇,一旦为禁军发现踪迹,往往是不惜同归于尽。因此,虽然臣下令要留下活口,基本上拿到的也是重伤将死的人,而且无一肯开口招供。照此看来,这些人是死士的可能性很大,但究竟是否他国奸细,臣不敢妄下断言。”“这些年边衅不断。若没有辽国或是西夏奸细混入我大宋,朕反倒要觉得奇怪了!”赵佶面色稍霁,举手示意姚麟坐下,“朕听说当初攻河州时,姚卿家与令兄同在军中,不幸中箭伤骨,之后非但不下战场,反而用强弩起出箭簇,继续谈笑杀敌。可有此事?”一听皇帝提起当年旧事,姚麟立刻霍地站了起来,心中极为激动。“这是多年前的旧事,想不到竟会传到圣上耳中,臣实在是惭愧。其实当年奋而忘死的将士不计其数,臣的这点小事着实微不足道。”“想当初,姚卿家与令兄并称二姚,纵横西北威名远扬,如今,朕便想问一句,倘若朕还要用兵西北,卿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赵佶突然词锋一转,犀利至极地问道。“圣上!”姚麟闻言大惊,要知道,他在汴京为官日久,渐渐清楚了那些文官的思维方式。对于朝中宰辅来说,无论边关打了胜仗与否并不重要,重要地是国库是否殷实,重要的是朝廷将拿出多少钱粮来犒赏三军,要拿出多少抚恤来慰问阵亡的将士家人。因此,日久天长下来,他也逐渐消磨了往昔的雄心壮志,只想着守成也就完了,谁料到竟从小皇帝口中听到了这样的话。几乎是下意识的反应,姚麟翻身跪倒在地,声若洪钟地答道:“若是圣上真有此意,臣愿为马前卒!哪怕到时已经拉不得弓骑昭得马,只要姚家尚有子弟,也必定让他们在军中报效!”“好!”赵佶心怀大畅,重重点了点头,“姚卿家这句话朕记住了!此次你无需顾虑,无论涉及到谁,你尽管查办!浃浃大国若是连这点胆气都没有,岂不是教别人笑话?你尽管放手去做,不用管那些御史的弹劾!”“微臣谨遵圣谕!”姚麟大喜过望,行了礼之后便匆匆离去。出了大内禁中,他正好遇上了进宫的高俅,连忙含笑打了个招呼。经过之前的一役,高俅对于姚麟的为人也有了深刻了解,更不会放过姚氏这个将门世家,因此自然不敢怠慢,笑吟吟地攀谈了几句,这才在内侍导引下进了宫。话说回来,赵佶那一道将邓铎下狱并禁足蔡王地诏令就是他下地,眼看群臣并无一人诘问其中文采,他这个新任中书舍人也就渐渐放下了心,自然一心一意地考虑起善后工作来。“除恶务尽,这句话确实一点都不错,伯章,你还真是说到朕的心坎上去了!”赵佶听了高俅的鼓动,不由连连点头,满腔地怒火正好有了倾泻点。“章惇梁从政当初就党附蔡王,如今若再不借机惩治,恐怕也会养成心腹大患。”“梁从政如今不在汴京,暂时不足为患。而章惇为相多年,党羽众多,圣上既然已经贬斥了安惇蔡卞,也应该轮到他了。”高俅虽然把话说得大义凛然,但要究其根本,其实仍旧对当年章惇陷害自己的旧事耿耿于怀。“章惇此次为山陵使,听说他多有怨望之词,御史台的弹劾似乎已经不少了。”“唔,既然动不得赵似,那便拿章惇开刀好了!”赵佶冷笑一声,显然打定了主意,“曾布是个最领颜色的人,有这么好的机会,他定会挑唆御史出来弹劾,待到那时,朕就可以名正言顺地罢去章惇官职!这一天,朕已经等很久了!”听到御史两个字,不知怎的,高俅总有一股不太舒服的情绪。尽管赵佶自登基以来召回了不少敢于直言的谏官,比如说江公望邹浩傅辑等人都在其中,但同样也有不少人为宰臣笼络,成为大员的传声筒。而自己资历极浅,一旦为地方官,在朝中没有一个有力的发言平台是不行地。很快,他就把主意打到了宗泽身上,只是寻思着该如何开口。“伯章,虽然如今殿中台谏官已经不少,但朕总觉得还是有人不称职。另外,有些人虽然忠贞可靠,却太过迂腐不懂变通,那些奏折写得死硬十分,着实令人头痛。”事有凑巧,赵佶本来也对那些事事都要讽谏的谏官有些不满,此时无可无不可地道,“伯章你知道朕的脾气,不妨看看有什么好的人选,也好牵制一下那些太过敢言的家伙。”有了这句话,高俅回府的时候立刻找来了宗汉。待到他说明想要建议召宗泽回京任谏官时,宗汉不由得目瞪口呆,良久才迸出一句话:“东主,你可是将要大用了?”高俅倒是对宗汉的惊讶有些不解:“不过推荐一个谏官而已,怎么牵扯到我是否要大用上头了?”“东主,你必须知道,我大宋的祖制向来是台谏官由圣上亲自任命,无论宰执还是枢密院都不得过问。而有权推荐谏官的就只有宰臣、执政和诸阁学士而已,谏官感恩之余,有时就会稍稍偏向于这些推荐自己地人。如今圣上竟要你推荐言官,岂不是要大用你的标志?”晕……高俅的第一反应就这一个字,能够从一句话里推敲出这样的事实,这也只有宗汉这样土生土长的人才能办到。在他自己看来,登基才半年不到的赵佶根本就没有这方面的远见卓识,就现在而言,赵佶更多的是凭本能,而不是站在一个皇帝的高度来处理每一件事。没有受过储君教育的赵佶,终究在这种小事上稍逊一筹。“你别想那么多了,总而言之,先给汝霖写信探探他的口风,台谏虽然不是什么高品官员,但在朝堂上至关重要,我不会贸然行事。”他沉思片刻便说出了最关键的话,“你先和他打听一下龙游的情况,然后试探一下他现在的作风,如今朝中党派林立,他若是仍然像当年考进士时那样莽撞,那他还是当他的龙游县令好了!报国固然是一个大臣应该考虑的事,但如今的时节,在报国的同时如何注重策略,如何在朝堂中立足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