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剑指岐山(2 / 2)

“与百年前不同的是,现如今的吐蕃高原铁骑,不再只像土匪一样的烧杀抢虐。这一点,从他们在当年在长安扶植伪帝就可以看出。现在,他们转换了之前地强盗策略,也开始逐渐的收拾人心。由此可以看出赤松德赞,是一个极有野心和谋略的人。他的野心。就是想走下高原,霸占富庶的中原。他不断的吸收我大唐与天竺、大食的文化,留为己用。他厘定法律,严格等级制度,明确贵族与属民地界限。鼓励农畜生产与发展自己的医学。并仿照唐制设置诸道节度使,大量屯军耕牧。最重要的是,他吸收并学习天竺佛法,创立了吐蕃自己的藏传佛教,并让佛僧当僧相。这样一来。吐蕃对外表示为极强的武力;对内,他赤松德赞地地位稳如磐石。现如今的吐蕃,就如同是雪域高原走下的一匹饿狼。只待择人而噬。”

李世民与浑二人,都同时惊叹于武元衡的学识起来。他寥寥数语,简明扼要的就说清楚了眼下吐蕃地大体形势。用一句话来概括说,那就是——现如今的吐蕃,不再是荒蛮的土匪,而成了有野心和有实力地枭雄!

李世民沉默良久,闭口不语。武元衡和浑,都不曾猜到他这时在想什么。李世民遥想当年。让文成公主带了多少东西入藏。农耕、冶炼、医药、历法这些方面的知识不一而足。是他李世民,以天可汗的胸襟将大唐的文明传入了雪域高原。现如今,吐蕃就将学到的这些东西,反过来欺负昔日的老师。

李世民心里很不痛快,很矛盾。他深知。自己当初做出这样的决定,更多的是站在长远地立场和高度去想的。他秉承着汉夷一家亲的思想。让吐蕃人接受文明教化,希望他们从此能与中原一脉相通,友好相处。没有想到,当大唐罹难之际,吐蕃人做的事情只是趁火打劫、落井下石。本来大唐国力日衰,受人欺压**也无话可说……可是他赤松德赞,身上还流着一半汉人的血液,却也这样残忍无情地对待大唐,真是令人忍无可忍!

武元衡与浑发现,一向沉稳的汉王,脸上居然露出了许多地怒意,不由得一阵愕然。

半晌后,李世民回过神来,说道:“不管怎么说,眼下我们无论如何,要击败吐蕃,收复凤翔府。吐蕃算起来,不过是我大唐的学生与外甥,却也这样肆无忌惮的撒野胡来,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这一回本王就狠狠的教训他们一回——做人,不可忘本!”

“是啊,殿下!”浑咬牙切齿的道,“是时候狠狠的教训一下这些狼子野心的逆贼了!”

“嗯,浑你说说,吐蕃军队的一些情况。”李世民说道,“你与李晟,与之交手数次,应该不陌生。”

“是。”浑说道,“吐蕃人打仗,就一个字来形容——狠!刚才武长史也说过了,他们只尊崇青壮与勇士。上到阵前,吐蕃人就像是个个都不怕死了一样。前军不死完,后军绝不来救援,个个置之于死地而后生。吐蕃人的马匹,虽不高壮,但耐力极佳,忍得痛,受得渴。奔袭爆发力不是特别强悍,但持久战斗能力极强。而且这些年来,吐蕃霸占了我大唐在河西的马场,马匹质量又有所提高。现如今,吐蕃军中的马匹,似乎比我大唐从回纥买来的马,更加强健。他们一般没有盔甲,而是穿着厚厚的毛裘。他们的刀具,极其锋利,铸造技术一点也不输给中原。使用强弓硬弩,骑射起来十分的厉害!”

武元衡补充道:“吐蕃人生性勇悍,历来有名。虽然我从未上过战场,但也时常耳闻。据说,吐蕃人上阵战败之后,就会被人在额面前挂上一条狐狸尾巴。并且全家老幼后代,从此为奴充军直到打了胜仗充抵过错。可见其国对战争的重视。我中原与之相比,则显得民风淳厚温文了许多。”

“哼!”李世民冷笑道,“他们再凶悍、再野蛮,也顶多就是与野兽无异。行军打仗,不仅仅是拼的个人蛮力。要不然吐蕃还不早早就席卷天下、统一四海了么?简单的举个例子,浑与李晟,之前不就大败过吐蕃几次么?要不是张延赏挟私报复瞎指挥,他吐蕃人怎么可能踏入凤翔府!”

“殿下所言极是!”浑有些激动的说道,“吐蕃人虽然个个彪悍无比,但在用兵之上并没有出众之处。相比于殿下的鬼神莫测之机,他们简直就如同三岁孩童待宰羔羊!殿下,这一回定要痛宰吐蕃、为死难的两万将士们报仇血恨哪!”

李世民摆了摆手:“也不可轻敌。他们既然能想出诈盟这样的诡计,足以见得也是有些谋略的。赤松德赞这人不简单,他身边的宰相将军们,应该也不是泛泛之辈。等前方斥候传来消息后,我们再作决断。另外,尽快与泾原节度的李晟取得联系。若有必要,可以约他从侧翼突袭,形成合围之势。”

浑说道:“早已派出斥侯前往泾州。泾州离凤翔不到两百里,发兵两日可到达。”

正说着,唐汉臣进帐来报,说斥侯探得了消息。吐蕃攻占凤翔以后,大部屯兵于岐山,并未向东部大唐腹地突进。

李世民寻思了一下,说道:“看来尚结赞也是个用兵稳妥之人。他担心孤军深入,被李晟断了后路然后落入合围之中。伯苍,岐山一带的地形……”

不等李世民说完,武元衡拿出了一份图纸,微笑说道:“殿下,凤翔府全境地理,以及岐山一带详细地貌,臣下已经了然于胸。现已绘得图纸在此,殿下请看。”

李世民摊开图纸一看,当真是一份无比精确细致的地图,顿时哈哈大笑道:“为将者不识地理天文,其师多败。想不到初次出征的武元衡,既然如此老道!”<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