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天网制敌(2 / 2)

武元衡略自有些愕然,但他从李世民地眼神中品读出了一丝异样:汉王,这是有意地在众将面前,提高自己的威望……这条计策本身,正如他自己所说。不过是纸上谈兵。肯定存在许多的疏漏地方,以汉王用兵的能力,没理由想不到的……

不久以后,倾巢而出了一回的唐军略作整顿,迅速安顿了下来。浑出兵小胜了一仗。好歹也杀敌数百近千,收获了数百马匹。功劳薄上先记了他一功。

琐事忙碌完毕,李世民将诸军大将都叫到了帅帐里,安排下一次军事行动地安排。李世民在解析作战计划与分派人手的同时,反复说了数次长史武元衡的计谋。让高固、唐汉臣等人,顿时对武元衡刮目相看。武元衡也不动声色,在一旁细心观察着汉王挥毫自如的调兵谴将。就算他武元衡是不出世的天才。经验这种东西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具备地。李世民一面注意培养他的威信,另一方面在有意的帮助他集累行军打仗的诸多经验。因为李世民发现,武元衡这人不仅智慧过人,在军事方面更有难得的天才,大局观极佳。若加以培养和引导,将来不难成为一名出色地统帅。

瞬息间,七路大军又被折合成五路人马,浑、高固、野诗良辅、唐汉臣与汉王自己各领一军。分派得井井有条。只等与泾原李晟取得联系,行动即可展开。

接下来的两天里,浑按计而行,每日到岐山吐蕃寨前挑战。不出武元衡所料,吐蕃人果然用弓箭死守营寨龟缩不出。两天以后。泾原李晟派了一员副将到了汉王帅帐中。李世民写下了一封亲笔信,让他转交李晟。约定泾原大军配合这一场大战。

一切准备就绪,巨大的捕网铺天展开,只等吐蕃野狼钻进来受死了。

也是天公作美,这两日晴得可以,艳阳高照。李世民连日来细心观察,发现岐山地吐蕃大军正如武元衡所说,每日在七星河中取水无数。

时机已到,李世民让高固率领着一千步卒,带齐了麻袋斧锹出发了。同时,让浑带足了人马再去挑战,并让郭钢率领三千轻骑,沿着七星河巡视。若有发现吐蕃人前来取水,就乱箭射杀。郭钢跟着出来有一段日子,还一直没有分派过什么有趣的差事,一直有些闷闷不乐。这一回李世民也算是照顾了一下他的情绪,分派了这一个可有可无、只胜不败的差事给他。

三天以后,七星河轰然断流。吐蕃人前来取水变得极其困难,之前频频被唐军袭扰倒也还罢了,现在河里根本就没有水了。就算是死力冲到河边来抢水,面对的也是一堆稀泥与水草。

与此同时,李世民却将大军不动声色的埋伏分拨了下去,本来的军寨里虚扎旌旗,时时擂鼓虚张声势。吐蕃人完全摸不清了唐军的动向虚实,只感觉眼前一阵阵危机。可要他们就这样轻易地放弃岐山这处要塞险阻,却又是绝不甘心。

一切战局的发展,都在李世民的预料和掌控之中。他暗中叮嘱浑,这几日照例去挑唆骂阵,但一定要小心吐蕃随时冲杀而出。同时,又不妨故意做出一些骄纵懈怠的样子,勾引吐蕃人从老巢里冲杀出来。因为吐蕃人这几天,怕是渴得受不住,要有所行动了。

这一天,依旧是艳阳当顶,滴水难求。李世民心中暗自欢喜:应该是时候了!

岐山脚下,浑领着一队小卒子骂了半天,吐蕃人依旧死守不出。浑下令道:“全都给我下马,到阴凉的地方休息唱歌去!”

早就得了嘱咐地唐军们,故意发出轰然的欢呼声,牵着马匹三三两两地朝一旁树林走去。浑还让几个小卒子唱起军歌跳起了舞来,领着众人一起哈哈的大笑取乐。

守寨的吐蕃人观察了许久,终于等到了一个出兵的机会——军寨大门轰然大开,一队骑兵铺天盖地的就冲杀了出来!

浑等人故作惊慌的大声尖叫,纷纷骑上马就朝后奔逃。吐蕃人来得凶猛之极,人数也极多。没多久就快要追上了浑的人马。浑假戏真做,狠咬牙翻身回战。无奈势单力薄实在无力抵挡,只得拔马逃跑。

三五千唐军骑兵如同旋风一般的奔脱,有近三万吐蕃骑兵在后紧追不舍。看来他们是想一鼓作气摧垮唐军。在他们看来,唐军连日挑唆他们都没有应战,唐军也没理由每天都在设置埋伏。更何况,再不出战夺回地利水源,吐蕃人就得在山上活活渴死!

浑率领着骑兵,按照既定的路线趟过了干涸的七星河,直往秦峻方向逃去。吐蕃人对这一带地形并不熟悉,深追了二十余里才恍然回神:方向不对呀——唐军不是驻扎在西面的渭河河畔么?现在怎么朝南面的秦岭撤退了?

山林的极高处,一面鲜红的三爪金龙唐字旗猎猎飞扬。李世民笑呵呵的对一旁的武元衡说道:“伯苍,吐蕃蛮子中了你的妙计了。”

武元衡连忙拱手道:“臣下纸上谈兵罢了……若不是汉王将诸多细节加以完善和修改,又如何能够成功?看来,臣下还是经验太过欠缺了,惭愧、惭愧!”

“呵呵,别忙着在这里谦虚了。”李世民豪气大起,一挥手说道,“走,是时候去教训一下他们了!”

发现一个问题。有些读者喜欢跳章定阅,看到不明白的地方又来反诘于我。我写书向来喜欢挖坑埋伏笔讲求逻辑,所以许多读者看到后面会有些摸不着头脑是十分常见的。所以建议大家不要跳章定阅。或者设置成自动订阅。<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