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治民先治吏(2 / 2)

武琦云笑了起来:“殿下所言极是。像殿下这样的英主,才不会担心什么女流干政、红颜祸水这种事情。其实恕我说句大不敬地话,大凡喜欢将这种论题挂在口边的人,都是喜欢推诿责任地软弱无能之辈。许多的事情,都如同双刃剑一样。如果驱使得法。就能获益;如果自己无道,就会蒙受灾害。可是总有许多的人,事后总喜欢将责任推诿到红颜祸水、或是天命鬼神地身上,真是可笑。”

武元衡不悦的一皱眉:“还不住口!夸夸其谈,虚妄其辞!你莫非还真把自己当成女诸葛了么?真是放肆!”

武琦云顿时困窘的吐了一下舌头,乖乖退到一边打扇去了,再不敢穴言。

李世民略自笑了一笑。说道:“好了,不说这些了。伯苍,关于整治吏治这件事情,我有了一个初步的构想。我是想在西川节度下,成立一下类似于朝廷的监察御史的独立衙门。专门负责检察地方官吏。同时。广开言路,让下面的百姓也可以自由地对官员进行评核。我暂定以半年为限,对西川节度下所有的大小官吏,进行一次政、德考核。能下上,庸者下;清者上。浊者废。你认为如何?”

武元衡深思了许久,说道:“殿下的这个想法,不能说不好。但请恕我直言。执行起来,可能颇为困难。首先,这个类似于监察御史的衙门,本身就会变得十分的敏感。选派什么样地人去执行这项公务,就算变得十分的棘手。因为这个衙门的人,将会对西川境内的所有官员,执有生杀予夺的权力。他们本身会不会循私枉法,就是一个大问题。同时。西川这里地官僚仕大夫阶层,大多都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彼此之间的关系盘根错节,十分复杂。要让他们对自己关系亲密地同僚甚至是亲属,做出公正合理的考评。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

“说得不错。”李世民点头称赞,说道。“这也是西川吏治难于整治的一个重要原因。我的设想是,让成都法曹衙门,辅佐你这个dai理府尹去执行。至于法曹人员的调配,以外地人为主。也就是说,尽量减少选派本地官员参预此事。”

“不妥。”武元衡摇头,说道,“殿下可能没有想到一点。如果让成都法曹接手此事,而且不用本地人,这会让当地的官僚属众,集体产生排斥思想的。他们就会本能地以为,殿下是在为难他们。其实,这个衙门在殿下的计划中,应当只是充当一个监督者的角色。而殿下这样处置,就会让人感觉,法曹成了打手。”

“说得也是……”李世民点头应允,说道,“那你以为,该如何来办?”

武元衡想了许久,说道:“首先,这件事情不能让卑职这个dai理府尹去领头。众所周知,我是跟随汉王一起入川的僚属。这件事情让我领头,人家就会以为,殿下是在蜀中排除异己,树立党羽。这会是一个很不利的舆论。我地意见就是……将人们的视线,从殿下身上转移。”

李世民眉头一皱:“如何办到?”

武元衡微笑道:“殿下地恩师,现如今不是正在坐镇御史台吗?”

李世民顿时心头一亮:“对呀!朝廷每年都要朝地方派谴御史钦差,查点地方吏治民生的。只不过这些年来,派出得越来越少,也越来越做样子不办实事了。不过,我倒是大可以趁这个借口,在蜀中大治吏治!伯苍,这个想法十分的对头!我马上上书朝廷,同时写信给颜老太师。让他派御史中丞李景略入蜀,协助我整顿吏治。有了御史台这个大幌子,我就是撤办再多的庸官俗吏,人家也放不出什么怨言了。”

武元衡呵呵的笑了起来:“殿下说得不错,就是要这么一个幌子。李景略入蜀以后,大可以让他主持西川节度治下的官吏评审考核。而这个考核的依据,自然还是殿下定出的那若干规矩。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让蜀中的官吏们,自己紧张起来,有危机感。才有可能从根本上革除官场上的这些坏毛病。另外,殿下所说的,让下面的百姓,也可以由的对官员进行评核。这一条,执行起来也会十分的艰难。”

李世民点头道:“是的,其实我也有这样预想。只不过,对于父母官的优劣与否,百姓永远是最有发言权的。如何听到他们的心声,是一个要解决的问题。”

武元衡说道:“自古皆是官贵民贱,要百姓去讨论为政者的得失,是很需要勇气的。我建议殿下,不要搞那种十分公开的调查评论。而是派人到民间去走访。以暗访的形式,去听一听百姓对地方官员得失的评价。有了这些评价,再派出御史去有目的的考察,就会变得事半而功倍。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百姓们看到或者痛恨的,或许只是一些黑暗与不妥的地方。派出御史,就可以全面的考评,这样才可以避免因为听取片面之辞,而冤枉了一些官员;同时,有了百姓从旁监督,也可以避免官员之间官官相护。当然,最重要的是,有殿下这样一个英明的上位者,在高位以身作责,并雷霆万钧的强力整顿吏治。”

李世民一拍手:“很好,就这么办。只要李景略一来,我就让他这个御史钦差,开始大肆整顿西川的吏治。另外,我也要开榜纳贤。汉王府里,人才还是不多啊。尤其是像你这样的才德兼备之士,真是太少了。这一忙起来,你武元衡几乎就是焦头烂额了。”

武元衡谦虚的笑了一笑,说道:“殿下过奖了。不过,我倒是可以为殿下,举荐两个人。”

李世民顿时兴趣大起:“谁?!”<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