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压岁钱(2 / 2)

武元衡说道:“其实,臣下心中,也想到了一些事情。”

“说来听听?”李世民抬起头来,看着武元衡。

“是这样的……”武元衡说道,“刚刚殿下召我们议事的时候,所说的情况,都是比较理想的状态,也就是说。有些一厢情愿的忽视了许多重要地客观因素。”

“嗯,接着说。”

武元衡说道:“比如说,吐蕃的存在。我总感觉,吐蕃人在这一次的事件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战事是他们挑起的。和盟也是他们提出地。现在,吐蕃人龟缩到高原上不露形迹了。朝廷马上开始对西川施压。这其中,难度没有他们的动作吗?现在,汉王对赤松德赞来说,就是眼中刺、肉中钉、刻骨的仇人。他无法通过武力来战胜你,在外交上又吃了大亏……如果我是赤松德赞,肯定会想到,通过大唐的朝廷来削弱你的力量。如果能让大唐地朝廷与西川内乱起来,得到最大好处的,就是吐蕃人。所以我猜想,吐蕃其实一直都没有放弃要针对西川。之前用的是金戈铁马,现在用地是阴谋诡计。”

李世民深以为然的赞道:“不愧是武伯苍啊,和我想到一起去了。我也一直都在想这个问题。赤松德赞的三十万大军杀来了,我根本就不怕他。可是现在他耍上了这样的阴谋……我就算明知道这是他的阴谋,却也只能硬着头皮去接招,真是无奈啊!我只是恨……为什么皇帝就不明白这个人的道理?或者说,就算是明白了,还非要这样做呢?”

武元衡平静的看着李世民,淡然说道:“殿下刚刚自己也说了,也未必就是当今皇帝会这样……换作是任何一个皇帝,也许都会这样做。”

李世民无奈的摇头苦笑:“或许是吧……”心中叹道:帝王地心思,帝王之术啊!……李适,你实在学得太差了一点。手下的确是不能有盖过自己的臣子出现。可是,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最重要的永远是天下大局。不然,不管你这个皇帝的位子如何稳固,也是一个差劲地皇帝!而且眼前的一切矛盾和问题,都是直接或间接由你这个皇帝引起地。大唐天下一天天沉沦,你要负最大的责任!

武元衡说道:“殿下,还有一件事情,臣下有异议。”

“嗯,讲。”

武元衡说道:“刚刚殿下所说,要在过年之后再给皇帝献贡奉。臣下以为,最好是马上动手,在过年前给皇帝送去。”

李世民眉头微皱,说道:“理由呢?我这样稍事拖一拖,是为了表现得更加困难手头紧。”

武元衡说道:“现在,表诚意,比表困难重要一些。如果拖到了明年,那时候皇帝的怒气已经郁结了有些日子了。再送去东西,他根本视而不见,只记得你的抗旨无理。如果早一点出发早一点送到,他或许还会有稍稍舒坦一点。殿下想要拖,可以。但不是现在。下次朝廷再来张口催促了,就可以拖了。因为那时候,我们就可以说,春耕农忙等等,让府库亏空……现在刚刚年底有了收成,如果就说府库空虚,也没什么人相信。这样也就做得太过明显了一点。圣旨一到,西川马上献上一批东西,这样皇帝就认为,你还是很在乎朝廷,很听他这个皇帝的话的。或许他真想要的,并不是多少钱粮,而是试探你的心思。这样一来,不是更容易稳住他么?臣下以为目前最重要的,是稳定。”

李世民略作寻思,点头道:“说得对。这一处,倒是我疏忽了。稳住皇帝,现在的确比什么事情都重要。如果战事真的无法避免,能拖一天,我们也多一分好处。毕竟,西川也要时间喘息。好吧,明天我们就去一趟成都府。马上清点起这批物资,给皇帝送去。”

武元衡拱手拜道:“汉王英明!这点小事,就让臣下与韦大人代劳吧,不必汉王亲力亲为了。”

李世民点了点头,心中只在冷笑:不肖子孙,这批钱粮,就当是老祖宗给你过年发的压岁钱!

第二天,武元衡就到了成都府,用汉王谕令打开了府库。他清点了一批物资,派出了一队人马,在风雪之中送往了北方。看着大队的民夫走在雪地里,赶着骡马艰难前行,武元衡暗自叹道:蜀道难哪……但愿他们能在二十天之内,抵达长安。皇帝呀皇帝,你可要稳着点,别再逼汉王了!

小知识压岁钱,始见于汉朝,那时称为厌胜钱。唐时过年,官廷之中的人开始喜欢往来拜节(在春节,也就是唐时所说的立春日)。拜节时,彼此赠送钱银和避邪的压祟护身符。祟,音同岁,是一种小妖。因此,这种赠钱也称为压岁钱。当时民间并没有这一习俗,到了宋元才开始在民间兴起。<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