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0章 韩裴二贤(2 / 2)

李世民呵呵的笑道:“怎么样,当东宫地宾佐。比当地方刺史的幕僚要强吧?你这个进士,今日也算是入闱了。因为是本太子亲点的你的试卷,准你入闱。”

“多谢殿下!”韩愈惊喜的拜倒跪礼,转念又说道,“太子殿下如此礼贤下士。学生也想举荐一人!”韩愈既然是蒙太子亲点入闱,又入了东宫崇文馆,也就改口自称学生了。

“嗯?说来听听。”李世民来了兴趣。

“学生是河南河阳人,三岁而孤,从兄嫂而长大。自幼结识了一名好友。是河东闻喜人,出身仕族。”韩愈说道,“此人长我三岁。我以兄事之。今年与我是同科进士,他投的是行卷。但朱雀门一事后,收他行卷的仕族被驱逐出长安,他也因此而名落孙山不被问津,甚至连行卷都没有进入朝廷。无奈只得准备越年再考。此人学识渊博见识卓著,更为难得地是一腔热血正直不阿。在与学生的数年交往中,屡屡说起大唐若要中兴,一定要削平蕃镇收拢权力。在学识与见地上。此人胜过学生百倍不止。”

李世民眉头一拧:“此人姓什名谁?”

“姓裴名度,字中立,河东裴家仕族这一辈中的佼佼者。”韩愈满是希冀的看着李世民,说道,“太子殿下若是信不过学生。可将此人唤到跟前亲与交谈,更可命他当面作文。高下立判。”

“河东裴家的人?”李世民点了点头,说道,“河东裴家是一个大仕族,数十年来屡出能人,更是宰相辈出。现在拘押在牢中地裴延龄,也是出身于河东裴家。但是清查裴延龄家门时,并没有发现裴度此人。想来却是同宗不同戚。如你所说,裴度既然是这样的能人,可以请来让我一见。如果此人当真学识见地不凡,也算是你立了一功。”

“多谢太子殿下成全!”韩愈感激不尽。

当天,韩愈就搬进了东宫,住进了崇文馆里,成了崇文馆里最年轻的学士。李世民马上派出了东宫的人,拿着韩愈的亲笔书信,去河东裴家找裴度了。

这么些日子以来,李世民越发地感觉,朝廷的多项制度需要大力整改。光说这科举一项,其中就存在多处弊病。朝廷很难从其中吸收到什么真正有才能的人,大半都是一些豪门仕绅举荐地门生党羽。韩愈和裴度这样的人,若不是自己运气好,还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知遇他们。

百废待兴,真是责任重大。

过了几天,裴度被请了来。第一眼见到此人时,李世民仿佛就是看到了几年前的武元衡一样。体态修长瘦削,面容白净俊朗,谈吐儒雅潇洒自如。和韩愈相比,年长三岁的裴度显得成熟了许多。在和太子的谈话中,裴度更多的是说一些实际的东西,比如讨论当前天下的几个重要蕃镇,以及改革当前一些制度地建议和意见。其中有许多的观点,居然与李世民不谋而合。李世民心中暗自惊叹:真是个难得的青年俊才!

李世民本想也将裴度像韩愈一样的安排在崇文馆进修几年,并亲自提点他入闱进士步入仕途。但裴度却要求能为一方之父母官,从低层开始励炼。他的这一做法,也让李世民颇为欣慰。于是,李世民将他交给了吏部尚书武元衡。让武元衡和吏部地官员量才用度,给裴度安排一个差事。武元衡自然知道这是太子有意要磨练提拔这个年轻人,将裴度安排在了京畿华阴县当县令。这样既方便太子随时注意此人,也方便随时再将他调到身边来。

裴度拜谢了太子和武元衡,即刻走马上任。原华阴县仅也因涉嫌参预朱雀门暴乱,被革职查办贬出京都。现在整个县城中的事务已经堆积如山,治下也有些混乱。现今正是京畿状况最差地几个县城之一。裴度刚刚步入仕途,马上就迎来了一个不小的挑战。

转眼已是秋天。秋收过后征收粮税,成了朝廷的头等大事。不久前的钱荒尤在眼前。今年关内动荡,粮食的收成还不知道怎么样,李世民着实有些心忧。他带着朝廷化作平服走访乡间农田,发现许多的农田都是荒废的。别说是丰收,百姓们能不能挨过这个冬天都还很难说。现在又还有几十万大军在外征战急需粮草供给,如果没有粮食外调入京,关内一带肯定会暴发饥荒带来动乱。到时候百姓肯定结伴逃荒,治安也会变得一片混乱。切身了解到这个状况以后,李世民对关内的粮食收成不再抱有什么幻想。他马上派人下令到蜀中、山南道这些地方,让他们竭尽所能支援关内,运来粮食,一定要保证关内的粮食不再出现问题。

与此同时,李世民热切的盼望着汴州那边的战事能尽早结束。李晟与伊慎如果能在入冬之前击败李希烈,那么漕运就能开通。江南、淮南一带的粮税才可以送入关内。

李世民暗下决心:一个月之内汴州再无捷报,我就亲率飞龙骑前去支援!<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