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章 釜底抽薪(2 / 2)

李世民指了一下王锷,说道:“这个,就问我们的大管家吧。”

王锷站了出来,说道:“刚刚陛下和李相公、马相公商议时,微臣已经粗略的算了一笔帐。当下朝廷实际掌控的四十多万大军,按五十万人计算。就算是有一半的人在这时候要退役,那就是二十五万人。每人每月军饷半吊钱,那就是十二万五千贯。一次性下发三月的兵饷,那就需要三十八万贯左右。而这笔钱,朝廷现在还是能够拿得出来的。从长远来看,这些退役的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也不用在军中吃粮、用物,区区的三个月兵饷这时候下发,也是十分划算的事情。更何况,他们退役为民,以后还能为国出力。种田织桑,实在是一件双赢的事情。”

“看,人家王锷说得多好。不愧是我大唐朝廷的理财高手。”李世民笑呵呵地说道,“这一次关内削王之后,一系列的大事都可以同时进行了。那些丫鬟、奴仆们,朕也打算让他们回归故土重作良民,就像当初朕放出的宫女一样。这样不仅有利于增加人口。也能照顾到人性。谁天生就是愿意为奴为婢的?朕让他们都回家去。由于他们之前是在皇家为奴,朕这个皇帝也不能不负责任。这些人,每人都按军人的标准发放两个月的兵饷,作为盘缠和今后营生的本钱。对于那些确实已经无家可归地人,朕可以让他们就地安家。就住在关内。这些人,都要严格登记管束,详加查证以后,也可以分发一定的土地。让他们成为关内真正的人口。众卿以为如何?”

“大善!”陆贽马上接口道,“成全人性、抚民安国。不过如此。那些奴役丫鬟们,从此肯定对陛下感恩戴德。复为良民以后,他们肯定会努力营生。珍惜这得来不易的平安生活。只不过微臣有些疑问:流民们需要土地,退役的军人们需要土地,丫鬟仆役们也需要土地。我们真地能拿出这么多的土地吗?万一到时候土地数量不够,那就会引发莫大的危机!”

就在这时,一直没有吭声的武元衡,站了出来说道:“陛下,微臣有话要讲。”

李世民心中微微一激动,说道:“讲。”就在李世民和武元衡初次见面后不久。二人就聊过大唐国家存在的问题,就深切地讨论过解决土地问题的办法。武元衡这时候出来说话,定然是要说起当初预想过的事情了。

果然,武元衡开口说道:“正如陆相公所言,我们很有可能没有足够地土地。光靠没收而来的关内皇族的土地来应付。肯定是不够的。微臣建议,就从现在起。对土地政策做出一个重大的变革。从天宝年间开始,土地兼并日趋严重,大部分的土地都集中到了贵族、门阀们的手中。现在,是时候重新归划一下了。微臣的想法是,将现有地土地所有格局打乱,重新划分。而这个划分的标准,就是按照大唐国法规定的均田制来划分。而且从此以后严文规定,土地禁止买卖。任何人都只拥有土地的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这个所有权,将只归属于大唐的国家。比喻,一户农家地人都死光了无人来继承,那就要将这些土地上交给国家,由国家重新划分这些土地的所有权。只有这样,才能釜底抽薪地解决土地兼并的问题。”

武元衡刚刚说完,众人都一阵惊呼。因为在场的,都是朝廷三品以上大员,谁家中没有土地?将所有人的土地打乱然后重新分划,难免都要触及到个人的利益。武元衡的这个建议,也未免太过大胆了。

但是,都没有谁敢站出来说什么反对意见。武元衡和皇帝的关系,人人皆知。谁也不知道,武元衡现在所说的这些,是否就是皇帝本身的意思。

李世民早就料到,如果武元衡说出这些话,肯定会引起许多人的震憾。他也是准备充分,就从手边拿出了典籍翻看,说道:“按大唐律,贵族从亲王到公侯伯子男爵,受永业田一百顷递降至五顷;职事官从一品到八、九品,受永业田六十顷递降至二顷。可是就在朕削王以前,一个亲王所占的永业田,多达四五百顷。在座的诸位,也应该有许多人大大的超过了这个标准吧?”

皇帝这话一说,顿时有许多人身上一颤,就流出了冷汗来。陆贽一咬牙站出来说道:“回陛下!建中三年,太上皇赐微臣永业田二十顷;加上微臣当年进升三品时所受的田产,已多达五十余顷,严重超过了律法所规定的标准。微臣知罪,愿意将这些田产全部拿出来,奉回国家所有。”

李晟也说道:“微臣有八十顷,也愿意全部拿出来……”马燧道:“微臣有一百二十余顷……”

紧接着,大臣们三三两两的,都站了出来报上了自己所有的田产,并表示都愿意将田产献给国家接受重组。

李世民笑了一笑,说道:“朕的大臣们,都是为国为民着想的好官儿啊!难得你们有这样的觉悟,真是国之幸事。这么说来,武元衡所说的土地重组划分的办法,倒是可行了?”

“不,微臣仍有疑义。”陆贽说道,“大唐的朝廷有陛下振臂一呼,自然是应者云聚尽皆响应了。可是到了地方,那些豪绅贵族们,会响应吗?土地,可都是他们的命根子啊!尤其是在江淮、东南、河北等等那些朝廷没有太多控制力的地方。”“问得好。”李世民说道,“这一次的一系列革新,朕只打算先在关内一带试行。试行得法成功了,再逐渐向山南、西川等地推行。一步步来不着急,朕是不会好高骛远的。在两到三年的时间以后,我们不妨再回头看一看这一次革新的成果。如果良好,就可以作为今后大唐立国治国的标准了。那些所谓的——朝廷没有控制力的地方,朕,也迟早会让它们接受这些革新的。现在我们需要的,是积累经验。当然,首先我们先要具备的是——勇气!”<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