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6章 大唐王师(二)(2 / 2)

李晟不由得睁大了眼睛惊叹道:“陛下虽然只是针对府兵制和佣兵制,做出了一些调整和改变,可是,却显得相当的合理。微臣相信,推行下来一定能对国家相当的有利。别的不说,雇佣军的战斗力,那是要大大提升的。因为他们的人员来源,是已经服过义务兵兵役的老兵,而不是像当初那样,仓皇之下在民间拉壮丁召募而来的人。微臣理解陛下的意思了。所谓的龙骧卫,实际上就是一个雇佣军的资源储备。过不了几年,大唐的雇佣军,就会变成真正的精英中的精英,战斗力要上升好几个档次啊!”

“可不是么!”李世民微笑道,“说起来,朕真的是比较向往唐初时的府兵制度。但朕也清楚,针对当下的国情,朕要一厢情愿的回到大唐初时的兵制状况,那是不可能的。现在百姓们连饭都还吃不饱,还如何自备粮草马匹来入伍充军呢?所以,半雇佣半义务兵制的推行,迫在眉睫。这种兵制,不仅有利于杜绝地方军镇蕃王的形成。也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更有利于提高百姓们地尚武精神和身体素质。这样一举多得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

“但在微臣看来,也会有一些弊端。”李晟说道,“这所谓的左右龙骧卫,实际上是要囊括天下所有州县的义务兵。义务兵相比于雇佣兵,要分散得多。左右神策卫的军队。大多相对比较集中。这龙骧卫……那可是遍布全天下了。该如何理事?”

“其实也容易。”李世民不急不忙的说道,“朕当初,也曾想到过这一层。龙骧卫遍布天下,该如何登帐造册如何管理。后来朕想通了。义务兵,以就地服役为宗旨和原则。比喻说。长安的义务兵,那就在长安入伍投军,就地参加军事训练。而各地方地州府,从此也新增一个衙门。比喻长安,龙骧卫的地方衙门就称为京兆龙骧团;华原县。称为华原龙骧营。现在大唐不是有许多地方都有团练、团练使吗?这些人,可以就地换官,担任龙骧团练使、龙骧营练使。在地方上。仍然是以府尹、刺史、县令为尊,团练使和营练使,是居于都督和县尉之下的武官。但是,义务兵却不受雇佣兵将领的调动和指挥,但可接受他们的训练和指导。要调动义务兵,也必须要有龙骧卫大将军堪发地兵符,和当地刺史或县令的认可批文才行。龙骧卫的运作,可看作是单独进行的。真正的指挥调动权。仍然落在龙骧卫大将军手上,在朝廷里。等龙骧卫真正发展起来以后,就可以每年按比例从中抽取精锐,补充进义务兵当中。与此同时,义务兵也会有一部分退役。这样一来。新旧交替,大唐军队地战斗力将始终不衰。兵源也是源源不断。如果当真天下大乱,大唐甚至可以全民皆兵。异邦胡族不是一直笑话我中原人软弱体质不好吗?朕,也给大唐的百姓们来一次脱胎换骨的大洗礼。全民尚武,全民皆兵,又何惧他蕃邦铁骑!”“行、能行啊,陛下!”李晟激动地说道,“这神策卫和龙骧卫,就像是一对父子,将肩负起保卫大唐、威震夷戎的重任。比起现在的义务兵制和唐初时的府兵制,这半雇佣半义务兵制,显得更要高明!一来,可以避免府兵制给百姓带来的沉重负担,二来也可以避免形成拥兵自重的地方割据,三来也可以大幅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强化民风、增强百姓的身体素质。再者,大唐地军人们也不会时常长途跋涉的在外征战了。所有军队划区而驻、划区而治,必要的时间却又能灵活调动。这比唐初时的府兵治,显得更加的灵活了。陛下,这可是一举多得、利国利民地好事!微臣对陛下的聪明才智和超人胆魄,当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别忙着佩服。这只是朕一个人地独立设想,肯定还有不完善的疏漏之处。”李世民说道,“朕之所以把它告诉你,就是想让你帮朕详细的参详一下,尽量让它合理。你看看这个,朕把兵制改革的想法都写在这里了。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朕不能不费十二分的心思来琢磨啊!”

李晟接过了李世民递过来的一本厚厚的纸册,只见黄色的封皮上,用飞白书写着四个大字“大唐王师”。李晟郑重的接了过来,拱手拜道:“陛下,微臣一定细心参详,反复琢磨。”

“好,辛苦你了。”李世民点了点头,微笑道,“这兵制的事情,朕在西川的时候就开始寻思了。眼下大唐大最的隐患,莫过于节度专权,蕃镇割据。如果这兵制改革能在大唐推行下来,才有可能真正从根本上彻底的解决蕃镇割据的局面。许多人曾想,用武力削蕃。这并非是不可行。实际上,这只是一个途径和手段。假使现在我们能够消灭淮西和河北三镇的反王,却不从制度上进行革新和变化,用不了几年,新的蕃镇割据照样还是会再出现。所以,武力征讨只是扬汤止沸的做法。要想釜底抽薪的挽救大唐,就必须要彻底的消灭节度蕃镇,就必须要对兵制进行本质的改革。良器,你我可是任重而道远哪!朝堂上的那些鸿儒文官们,腹内自然是有才学,可毕竟不懂军事。这许多的将军中,也唯有你李晟是文武双全见知卓著。所以,朕才特意选了你,来最后堪定大唐王师的组建措施。今后这几年,你就是兵制改革的核心要员。当然,朕最终也是会把它拿出来,当朝公议的。到时候,马燧等一些重要的将领,也会要参预讨论。集思广益,我们一起把这场兵制改革,进行得彻底而又完善。”李晟拱手再拜:“微臣一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言重了。”李世民开玩笑的说道,“朕不会让朕的臣子,都像诸葛亮那样苦不堪言的。因为朕还不是蜀后主。这所有的革新和变法的责任,朕都会一力的挑起来。就算是天塌了下来,也是先压着朕。李晟,你就放开手脚去干吧。大唐要复兴,离开不你这样的忠良之臣的贡献。”

李晟也笑道:“比起后主刘禅,陛下可是英明神武千万倍不止了。大唐在陛下的引领之下,必然会走上复兴之路。到时候国内升平四夷拱伏,大唐盛世再度降临大地……微臣,真很期盼这一天早早到来!”

“会有这一天的。”李世民异常肯定的点头,看着李晟微笑。<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