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章 成果丰收(2 / 2)

各个部门,将今年一年的工作情况一一汇报。所有政务都是公开化地。谁取得了成绩,谁捅了篓子,都是一目了然。纵观六部,兵部所做出的成绩最为出色。以李晟为首的兵部官员们。在这一年里可谓是劳苦功高。数十万血勇健儿的安排与分流,着实让大唐发生了翻天覆地一般的变化。吏部其次,年轻地武元衡。将吏部的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对大唐每一个五品以上的官员,武元衡几乎都已经能如数家珍。从朝廷到地方,吏部所办出地成绩有目共睹。素来低调的武元衡,以他的贤能、廉洁、奉公与勤政,得到了所有同僚的认可。原本还有一些人,暗底里怀疑武元衡是因为与皇帝的私交,年纪轻轻就得到了这样的重用。尤其是他妹妹嫁给了皇帝被册封为德妃后,更是加深了这种臆想与歧视。现在。武元衡用自己的实力与业绩,给了这些人一个有力的回击。吏部地事情千头万绪复杂凶险,没有超人的智慧与胆魄,是理不顺吏部的事情的。

兵部的官员当中,李晟已经是宰相与天下兵马大元帅之一;浑是坐镇一方地河西道行军大总管。大唐西方的屏障。这两个人地官,都已经加无可加。取得了极佳政绩的武元衡。被朝臣推举进入阁部,请求皇帝封他为宰相。

对此,武元衡是极力的推辞,态度异常的坚决。李世民也明白武元衡的心意,没有过多的强求。虽然群臣力谏,但皇帝还是没有准许,依旧让武元衡担任吏部尚书一职。只是为了表示嘉奖,将他晋升为特进加为二品衔,以表恩荣。对于这个虚职,武元衡也就没有极力推辞了,拜谢皇恩接过了嘉奖。

不过,所有人心里都清楚。武元衡对于宰相这个名位,的确是没必要怎么在乎。他就算不在阁部办事,也是皇帝私下里问策最多的人之一。宰相对于他来说,只是一个头衔罢了。现在,他已经成了众人眼中的无冕之宰。

年轻的谏义大夫陆贽与薛存诚,在这一年里也是特别的耀眼。他们二人主领的门下省,在这一年中给皇帝提出了劝谏八百余条,被接受七百余条,着实惊人。皇帝从谏如流的美名,也渐渐流传开来。每一个臣子,现在都敢于在朝堂之上提出自己的意见,而不必担心被人攻击或是被皇帝记恨。朝堂上的气氛,也变得清明而又团结。勾心斗角争权夺利的事情越来越少见,大部份的人都想着如何在朝堂上体现自己的价值,为大唐的发展与革新,提出自己特有的见解。集思广益成了潮流,奉公守法成了习惯。主流风气的变化,就在一朝一夕之间,不知不觉的完成了。

由于门下省这一年做出了特殊贡献,陆贽被加封为侍中,正式成为了门下省的最高长官。无须再冠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而成了名正言顺的宰相。年仅三十五岁的陆贽,从此大放异彩,成了朝中最引人注目的名人,也达到人生的巅峰。陆贽所空缺出来的左谏义大夫一职,也由今年表现出色的门下侍郎王叔文所顶替。对于门下省这个部门,李世民是异常的重视。在年会上,他宣布了一条政令:从景兴二年元月起,凡门下省的每个官员,每逢半月都要给皇帝上一道奏疏,议论这半月来皇帝与朝廷的言行得失与政措恰当与否。事无大小,皆可议疏,而且上疏者无论所言何事、所论是否正确,先赦无罪。

察纳雅言,与人为善。这是李泌临走时留给李世民的劝谏。现在,他是切实的做到了。朝廷里如同吹起了一股清新的风,将以往大唐的浑浊空气一扫而空,风气变得清明而又舒适。

最后,武元衡上了一道奏疏,对年后即将举行的科举进行一些改革,防止人才的流失。因为大唐的进士本来就很难考。有些学子考了十几二十年好不容易考中,后来礼部春闱选试不中依旧落榜,只能离开长安到地方节度使那里当幕僚,碰运气看能不能再步入仕途。去年被皇帝追回的韩愈,就是最好的例子。因此,武元衡建议皇帝,仿效武周朝时则天圣后做法,将进士召集起来进行殿试,由皇帝和宰相来合力把关。而且,就算是殿试不中的落榜进士,也可以进集贤殿修书学习,以备朝廷用人之时来选用人才。

武元衡的这一提仪,获得了皇帝和群臣的一致认可。众臣大多都是进士出身,深知这步入仕途的艰辛。武元衡的这个提议非常的人性化,而且能有效的防止人才流失。

李世民自然是高兴应允。他下旨,过年之后就亲自主持殿试遴选人才,并将这一措施正式定为一项国策。他还让宰相陆贽担任贤殿知院事,年轻的韩愈当他的副手,专门负责编修国书典籍,和管理那些进入集贤殿的学士们。<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