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 巅峰论剑,谁主沉浮!(一)(2 / 2)

这恐怕是近百年来,大唐最大规模的用兵了。从北方草原到西域荒漠。再到冰雪高原和湿热南方,大唐的军队就像一张巨大的网,罩向了吐蕃这一头肆虐了数十年无人可以降伏的洪荒猛兽。

而李世民自己,就是刺向猛兽之头地一把锐匕尖刀。要与它直接对话。

韩愈站在云梯台上,看着下面如同蚁虫一般的兵马,腿有些发抖,颤声问道:“陛下有何旨令下达?”

李世民回过神来看了韩愈一眼,不由得笑了起来,说道:“你先下去吧,朕现在没什么旨令可下。稍后军武散后,召集众将午时二刻到中军帅帐议事。”“是……那微臣先下去了。”韩愈脸上一阵阵发白。估计是有点恐高症,哆哆嗦嗦的爬了下去。

李世民挥动了几下手中的令旗示意大军收班,然后自己也下了云梯台,径直回了帅帐。用过午膳后,众将到齐,李世民召开了三军会师之后地第一个军事会议。

一副巨大而又详尽的军事地图被挂了起来,上面的墨迹犹未全干。这是行军长史李吉甫刚刚才画下的。只不过。这副地图略有点残缺。从鄯州往西就只画到了青海湖和大非川,那是因为再往西去就是丝绸之路与祁连山一带。大唐遗失这块地方数十年,一切典籍也相继失去,李吉甫一时无法描叙详尽。

李世民指着地图上画成一个椭圆的湖泊说道:“诸将请看。这就是青海湖。在青海湖与黄河之间,有一块平原地带。这里水草丰富土地肥沃,是吐蕃人最重要的牧场之一。这个地方,就叫做大非川,以前曾是吐谷浑故地,也曾一度归属于大唐。高宗年间,大唐名将薛仁贵在这里先胜后败,被吐蕃赶出了吐谷浑。从此,我大唐再也没有真正收复回来过。”

众将安静无声,静听皇帝解说。

李世民接着说道:“据探子来报。赤松德赞至少集结了三十万大军在大非川,好整以暇的等着我军去与他大决战。探子的消息也并不完全详尽,他们只能隐约地探知一点点敌军的动向。因为赤松德赞这一次。相当的谨慎。他甚至不让自己的大将出营与家人团聚。不允许任何人擅自接近自己的军营。就算是吐蕃的牧民不小心闯到了军营禁地,也要格杀勿论。因此。敌人的虚实我们现在并不是太了解。相反,我们一路来都处于明处,赤松德赞对我军地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总的来说,目前我军在赤松德赞的面前,是处于劣势。”

众将各自沉默,李光进上前一步拱手拜道:“陛下,话虽如此,但兵无常势水无常情。胜败不是兵多就能说了算的。我军一路激进胜利高歌,士气正旺。西征军多经磨练,已变得异常地精锐生猛,战斗力较强。相信和赤松德赞对面相争,也并不会落到下风。”

“朕并没有说他赤松德赞就赢定了。”李世民面带微笑,说道,“相反,他攒紧了一个拳头集中力量来打击朕这一点,想法的确是不错。不过,朕却是给他撒下了一个天罗地网,从全局上彻底的收拾他。不瞒众将,朕已经调动山南、剑川的十余万大军,分别向吐谷浑与吐蕃腹地逻些城进军。到时候,赤松德赞首尾难相顾,我军或许会有一些转机。而且,北伐的李怀光大军,是我大唐最精锐的一支军队。他们如果能成功打下北庭,就能让赤松德赞的整个西北防线彻底崩溃。到时候,他一路兵马从西北丝绸之路突击而来,对赤松德赞形成左、右夹攻之势,我军的胜算又要大增。当然,朕说的只是有这种可能性。也不排除李怀光苦战北庭不下我军孤军奋战的情形。因此,不能过份乐观,先要做好最坏地打算。李光进!”

“末将在!”李光进出例拜首。

“大非川一役,非同寻常,朕要亲到前线指战。”李世民说道,“但是,粮草是个巨大的问题。我军突击深入到此,补给已经出现了困难。朕命你亲自负责筹措粮草,接济三军用度。听清楚了,朕不管你用什么样的手段,就是不能饿着一个将士!”

“末将得令!”李光进虽然应得爽快,可是心里已经堵成了一片:这个真是个棘手地**烦。不能饿着一个是吗?杂居在河陇地百姓们,不管你是是胡人还是汉人,可就怨不得我了。为了河陇的长治久安,我要向你们强制征粮!

正在这时,帐外门吏来报,说有吐蕃使者求见。众人各自惊讶,李世民叫请进来。不料,使者根本就不肯进来,放下了一件儿东西在军营之外,说是赤松德赞命他前来挑战,下地战书。

李世民也懒得理会这个无足轻重的使者小卒,叫人把战书拿进来看。

战书,居然是一个漆木盒子,方方正正。打开来看,里面却空空如也。

众将愕然不解,李世民冷哼一声说道:“赤松德赞的意思,是要用这个盒子装朕的首级!”

众将全都勃然大怒,言辞激愤的怒骂起赤松德赞来。

“肃静!”李世民一扬手,众将噤声。李世民转头对李吉甫说道:“李吉甫,朕命你于三日之内,绘制一张大唐的疆域地图出来。不必太详尽,有各道州县与山川河流的大致轮廓就行。但是,这上面必须要加上草原、河陇、西域、以及吐蕃本土的冰雪高原。昆仑山、雅鲁藏布江以及逻些城,要详尽描述。”

李世民顿了一顿,然后面色沉寂的说道:“然后,送给赤松德赞,当战书!”<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