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二章 所谓祥瑞(上)(2 / 2)

邪风曲 血红 5224 字 2019-09-16

他阴沉着脸蛋看着那十几个引经据典,不断的说迁都害处的大臣们,心里一阵恼怒,但是却又是一阵无奈何,他也清楚,这些文臣,是再也不能杀了,再杀下去,这明朝地朝延上,就要控缺出几十个官位找不到人来作了,他不由得看了吕风一眼,心里无奈的苦笑道:“听了这小子的主意,那些敢批驳联的文人倒是杀了个干干净净。却没想到整个天下地文人都在骂联篡位,结果天下士子,杀了九成,剩下地一成也是不堪重用之人!奈何,如今想换几个听话的臣子,也是没有人选了。”

那些文官们,整日里埋在经书堆中,尤其解缙参加了那《永乐大典》的编著,如今每天就泡在那自古以来地所有流传下来的典籍之中,一条条的经典典故那是潮水水一样涌出,辩得朱棣是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以董卓权迁都开始,到王莽新政国,总之他们就体现了一个意思:“稳定才是大明朝发殿之途,若是破坏了这个稳定,大明朝的天下就不安稳了。”

吕风站在旁边默不作声,丝毫不敢参合进这事情里去,怎么参合啊?拨出兵器来架在解缙等人地脖子上,威吓他们不许再反对么?他们一定会得意洋洋的伸长了脖子让你砍,以成全他们的千秋功名,这些酸腐文人,是不怕死的。放开了嘴皮子和他们争吵么?天啊,天下有关几个人能吵得过他们?吕风除了道经外,正经的典籍就没有读过什么,哪里是这些鸿儒的对手?

吕风沉着脸蛋站在那里,武将们扶摸着‘咕咕’乱叫的肚子愁眉苦脸站在那时原棣微微的歪着脑袋,两呆眼睛也不知道看到了哪里,面无表情的坐在那里,整个大殿上就听得十几个文臣在那里相互呼应,把迁都一事辩驳的体无完肤,似乎只要迁都了,大明朝立刻就要亡国了一般,每个文臣都是一副慷慨激昂的模样,一副国之忠臣的德行,口水滔滔,自觉口中所言,字字珠玑,那劲头就更大得没边了。

漫长的等待,吕风低着脑袋,仔细的数着自己皮靴子上有多少个也隙,就这样他们熬过了两个时辰,终于,那些说得天花乱附的文臣们也累了,喘息了几声停了下来,解缙沙哑着喉咙,有气无力的拱手说到:“陛下,为臣等都是为了我大明的天下着想啊,这迁者一事,自古少闻,那是万万不可的……陛下要震慑北疆,那就把北平城建成一个大军营就是,哪里需要迁都呢?”

吕风猛的呼出了一口气,吞了口吐沫下去,他看了看朱棣,示意到:“这些老家伙,总算是说完了。”

朱棣也是呼出了一口气,无奈的看了看在眼里吕风一眼,慢吞吞的说到:“把北平城建成一个大军营。驻军百万,倒也无妨,但无平那边驻军百万了,这应天府却又如何办呢?联再在应天府放上百万兵马?那全国上下功夫,就这两座城池,就要有两百万兵马,天下兵力,都集中在两座城池里不成?那若是各地流匪一起,诸位卿家,联从哪里派遣兵马去剿灭呢?”

一个大学士傻乎乎的说到:“陛下,北平城放了百万大军就是否,应天府么,驻军三五万也就够了呀。”

朱棣差点气死,那些武将一个个面色古怪的看着那个大学士,半天没吭声,朱棣是个马背上出身的皇帝。他会放心把百万军权放在北方,自己手头上只保留三五万兵马么?这可好,就算是那北平府始终都是朱家的子孙做充领,恐怕日后这‘靖难之役’就要时不时的打上一声,皇帝轮流做了,为什么?谁叫那王爷手里有百万大军,你皇帝手里只有三五万兵马呢?

不管从哪里来说,对于如今的情况来说,大明朝迁都北平城都是最好地选择,皇帝手中的大军可以直接威吓东西的女真,也可以防御北方的元蒙,粮草兵马就地征集,若是要对北方用兵,那是否方便得很了,如果还是把都城放在应天府,朱棣是绝对不会放心在其他城池放太多兵马的,那万一元蒙再次南侵,这北平城是万万的抵挡不住的。

北平城抵挡不住了,就要应天府发兵支援,可是从应天府调集兵马,粮草赶去北方,起码要两个月时间,两个月后,黄花菜都京了,说不定那元蒙大军早就把北方给屠戮一空,抢了个干净,兴高采烈的回去大草原分脏准备过年了。

所以大臣们心里晓事的人都清楚,这朱棣是王八吞了秤砣铁了心了要迁都的,大明朝只能一个人地方拥军百万,那就是都城,而大明朝又要应付北方的游牧民族,那就必须把都城往北方挪,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解缙这些文臣的头目,用什么传统的道理之类的说法来阻拦朱棣,那是没有用的,朱棣所想的,是最实际的军事上的利益,而解缙他们所看重地,仅仅是那虚无飘涉的传统啊,威严啊这等事情。

奈何天下百姓,还真的就和解缙他们一样,看重这些玩意,只要朱棣迁都,百姓们还真的会疑神疑鬼地,这天下很太平啊,你皇帝迁都干什么呢?莫非要有什么大变了不成?这样人心惶惶之下,还不知道会闹出什么事情来,所以朱棣如果在朝堂上都无法说服这些文臣地话,如何能让天下进姓放心呢?偏偏这些文臣的话,又最得百姓们依赖啊!百姓就喜欢听夫子说书,这是没奈何的。

吕风咳嗽了一声。出班奏到:“陛下,迁都一事事关重大,若是迁都,则百官衙门也要迁徒,百官眷属更是要迁往北方,无数公文,档案,典薄,乃至库银,作坊等等,怕是不要迁走百万人吗?此事慢慢高议则可,无庸动气……解缙大学士年纪大了,陛下还不让他在地上跑两个时辰说话,怕是他老人家担当不起了。嘿嘿,过都一事,慢慢地商议,慢慢商议啊,等商量得十几二十年的,怕是大家的意见也就统一了罢?”

朱棣眼神一闪,心里会意,没错,这反对迁都,就是解缙你们这几个老家伙带头,得,联说不过你们,联也就不和你们争论,过得几年,等你们老死了,我看还有谁敢反对联地决定,当联不清楚了,那些武将,也是不愿意迁都的,毕竟南方风流繁华,没人愿意去北方苦寒之地,嘿,不过武将们是不敢说自己不愿意迁者的,联就当作不知道。

反正公开反对迁者的,就是你们这群老不死的文官头目,联和你们慢慢的磨,磨死了你们,这事情也就太平了,不过呢,莫非还真的要和你们磨上十几二十年不成?这么长时间,要虚耗了多少粮草,北方双要遭受多少损失啊?还在辽东那万里平原,要是不早日拿在手中,可就便宜了那群只会挖人参的高丽蛮子了。

朱棣缓缓点头,沉声到:“诸位卿家请起,这事,我们慢慢计议罢!”他心劳日拙里已经有了主意,想到这里,他不由得又看了吕风一眼,心里很不舒服:“联居然还要从这小子以前献上的计谋中,才能想出对付这些臣子的办法。唉……早知今日,靖难之役后,就要少杀几个文士了,要是那时候留下数百有才名的文人,解缙他们几个老家伙敢和联罗嗦,就先抄了他们满门。”<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