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三章 兵不血刃(1 / 2)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动物们又到了交配的季节,空气中弥漫着蠢蠢欲动的气息。</p>

一万徐州军的到来,令平安京的兵力大为充足。</p>

刘知俊目光望向加贺的平良持。</p>

倭国之内,敢与大唐作对的只剩下此人。</p>

刘知俊不大看的上倭土,一个外州而已,也没那个心思治理,心中还觉得皇帝小气。</p>

但他的族子刘嗣彬,以及刘氏宗族大感兴趣。</p>

世袭罔替、为所欲为的诱惑还是很大的。</p>

“灭平良持,倭国之事定矣!”春天的气息,让刘知俊也不禁想念在长安养的十几房小妾。</p>

倭女实在不合他的口味。</p>

一个个不剃眉就是黑牙白面,弄得像个鬼一样。</p>

一看到她们,顿时就没了兴趣。</p>

有个封地也好,这些年刘知俊到处打仗,也没耽误为大唐繁衍下一代,精耕细作,儿子都生了十七个,女儿十一个。</p>

堪称诸将之最。</p>

不过成器的却很少,刘知俊一辈子在刀尖上滚来滚去,再也不想子嗣们也经历这种痛苦,儿子多从文,一心考取功名,不过大唐的科举难度太高,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每三年一考,最多招两百人,大部分时候只有百来个名额。</p>

大概老刘家祖坟就烧过这把香,十几个儿子,一个考中的都没有。</p>

连长安城中公认的大老粗辛四郎,二子辛明通都中了个进士,传为长安城中怪谈。</p>

刘知俊贵为许国公、左威卫大将军,顿时脸上没光。</p>

只有三子刘嗣勋、七子刘嗣远继承几分武勇,前些年从尚学出来,分到广南、云南为都将,算是子承父业。</p>

考不上就考不上吧。</p>

李晔为了体恤他们这些功臣,子弟还可以直接进入宣教司。</p>

不过吃苦是肯定的,不是所有功勋二代能受得了的。</p>

至少刘知俊的几个文人儿子,都不愿离开长安的声色犬马,去边地体验寒风苦雨。</p>

这也给了寒门子弟平民子弟上升的空间。</p>

“去年一个冬天至今,将近四个月没有战事,倭人必有轻慢之心,我军以雷霆之势猝攻之,倭人必败!”徐温淡淡的话音打断了刘知俊的思绪。</p>

严格说起来,两人还是老乡,都是徐州人,也都因唐末大乱流离失所。</p>

“今我军有三万之众,正可一鼓而擒杀平良持,了却倭事。”刘知俊道。</p>

两人虽然达成了共识。</p>

现在不打,马上就要换防了,天策右军开始陆续回内地。</p>

临走之前,刘知俊不介意在给倭人一个深刻教训。</p>

自从唐军在倭土展现出无敌的态势,倭人们的心态也在逐渐发生变化,崇拜强者也是其本性之一。</p>

很多聪明倭人开始为唐军效力。</p>

平良持新组建的幕府龙蛇混杂,处处漏风,又靠**安京,不知混了多少细作。</p>

一举一动都在刘知俊的眼皮子底下。</p>

摄津一战,不仅破了倭人军势,也灭了倭人的心气,连醍醐倭王都被生擒了。</p>

达官贵人多殁于战火。</p>

倭人遭受前所未有的打击。</p>

不仅仅是土地被侵夺。</p>

倭岛虽孤悬海外,但到底是处在华夏文明圈中,儒法佛门对其有深远影响。</p>

倭国佛门算是最先倒向大唐的一批势力。</p>

能在倭国当和尚的都不是普通人,至少有一定的文化基础,而文化,都是传承自大唐。</p>

醍醐倭王被擒,倭国形同灭国了。</p>

剩下的不过是孤魂野鬼。</p>

当初的藤原忠平都没能挡住大唐,现在的平良持更不可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