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烽烟(2 / 2)

挑灯看剑 海东青 0 字 2021-08-28

以刘琦与吴璘的修养,一时变不由得呆在了那里。

过了好一阵,他们才想到要俯身行礼,却被赵匡胤一手一个托住了。

他们抬起头,正撞上赵匡胤的眼神:“若不能解救江北数百万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若不能早日收复旧日河山,朕又有什么面目安坐于大庆殿的宝座之上?”

他的眼里透出一股火一般的诚挚与热烈:“朕愿与两位大帅一同喝的,是胡虏之血!是金人之肉!不知二位大帅可还愿跟朕在沙场之上尽欢一醉?”

刘琦和吴璘呆了半晌,方才不约而同地三个人一起,轰然大笑。

吴璘与刘琦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出坚决与热切。

在那一刹那,他们已经决意抛开所有的顾忌。

只要当今的天子官家能打得出这样的鼓,能说得出这样的话,他们都会无怨无悔地为之抛头颅,洒热血。

更何况这位天子官家对于自己两个所做的许诺,已经超过了任何君王所能做出的最高限度。

只要真的能让他们再度弛骋于沙场之上,收复河山,直捣黄龙,哪怕最后因此而落得怎么样的一个下场,他们也再无怨无悔。

毕竟不管离开战场已经有多么长的一段时间

他们的血

却还是和昔日一样的火热!

…… ……

韩世忠淡定的目光遥望着远方。

还看不见金人铁骑的影子,却已经可以遥见马骑卷起的漫天烟尘,便如一条巨龙般滚滚而来。

终于到了。

金兵六十万,分两路南进,自己这一边,有自己亲自带队的韩家军驻守,他有绝对的把握,可以将虹县关口守得固若金汤。

但不知顺昌方向,却是由谁来带领岳家军?

他们可撑得住那一路的四十万金兵?

不过他随即将这一切的想法都排出了脑外。

眼前的金人已渐渐可以看得清头脸。

一种久违的感觉刹那间涌满了他全身。

五年了,足足五年了。

他韩世忠终于又一次嗅到了这种短兵相接时热血奔腾的滋味。

滚滚的烟尘里,他一声长笑,对着身后早已整装待发的将士喝道:“杀!”

…… ……

大庆殿里,群臣面色凝重,却是将眼望着龙座上的赵匡胤,无一人敢窃窃私语。

赵匡胤的面前龙案上正摆着几封各地送来的战报。

五天前,韩世忠大败金人西路大军先锋于虹县关下,西路大军攻城不克,被阻于虹县关前。

五天前,金人东路大军攻克陈洲城,距顺昌城不过三百里。

顺昌北濒颖水,南临淮河,是金兵南下必经之路。

顺昌若失守,则临安危矣!大宋危矣!

此时刘琦、吴璘虽然已经被自己收服,各自回到原先所部,整顿军队,却终究时日尚短。

毕竟这几枝军队,都被自己原先那个不肖子孙派出的监军,弄得人心离散。

连韩世忠收拾他的韩家军,都是花了不少的功夫,而且据他自己所言,至今还未能恢复到原先的战斗力。

眼下还可以用来对抗金人,就只有同样委托韩世忠训练了两个多月的岳家军了。

然而,相对于有了韩世忠的韩家军而言,原本战力应当是最强的岳家军却还缺少了一个真正的灵魂人物。

赵匡胤看着立在阶下默然无语的两班大臣,心里知道他们在想些什么。

自五天金人攻克泗州以来,他们中已有不少人对于自己轻启战端颇有微辞。

虽然他们那天在那种气氛的感染下也曾慷慨激昂,但毕竟一回落到现实的生活里,他们马上也就变得现实了起来。

或许,这也正是秦桧所努力经营的效果吧。

这个老狐狸虽然还没有上殿参加朝会,赵匡胤却依稀可以看见他脸上的笑意。

他龙目环扫了大殿群臣一眼:“金人大军分两路南下,兵锋直压临安城,诸位爱卿难道没有什么话想说么?”

秦喜忽尔上前一步:“臣有话说!”

大臣之间微微有了点骚动,一些相熟的纷纷以眼示意,都是一副对眼前这副情境早有所料的表情。

当今天子官家当日不听秦相公之言,只图一时之快,朝会上当堂驱逐金使,致有今日之变。

身为秦桧义子的秦喜,自然要借此机会为自己的义父讨个说法回来。

赵匡胤刀刻斧削般的脸上没有露出一丝表情:“讲!”

秦喜却出人意料地只字片语也未曾提及秦桧,只是说道:“金人大军,来势汹汹,顺昌若失,则临安城势必难保!”

“是以”,他抬起头,看着赵匡胤,居然写着满脸的关切:“为今之策,一方面当宜责令守卫顺昌之岳家军各部奋力向前,务必尽心阻敌于顺昌城下;另一方面,臣为陛下计,此时陛下宜仿建炎四年故事,移圣驾巡狩明州。”

赵匡胤的脸上依然没有半分表情:“看来秦卿家是已然认定顺昌城守不住了?”

秦喜皱眉道:“民间素有传闻:‘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而今金人东路军却足有四十万之众,更何况,金人此次系挟愤而来,斗志昂扬,又与别番不同。千金之子,尚且不立危堂,况且陛下身寄万乘之尊,又怎可身处险地?”

赵匡胤微微一笑:“秦卿家莫不是忘了绍兴九年,岳飞亦曾于郾城、颍昌大败金军四十万,并歼敌过半?”

秦喜又踏上一步:“陛下,今时不同往日,臣以为,宁可兵败于金国,亦不可再任岳飞为帅!”

赵匡胤哑然失笑,龙目微注秦喜:“这个说法朕倒是第一次听说,不知秦卿意何所指?”

秦喜被赵匡胤目光一扫,没由来一阵胆寒,忙低下了头,嘴上却依然不停:“虽然陛下宽仁,赦免岳飞之罪,然则岳飞以外藩预谋废立,却是铁一般的事实。更何况岳飞经此一番险死还生之后,陛下万万不可让其重掌兵权,否则势必生变。”

朝中大臣又是一阵低低的喧哗。

秦喜的建议其实也正是他们之中不少人想说的。

虽然十年前,大宋的四只铁军曾有过屡败金军的记录,但那早已是明日黄花了。

十年来的和谈与挫折,早就磨干了这干大臣们的进取与锐气。

他们在不知不觉间,心灵深处都已经接受了大金国的兵威要比大宋强盛得多,大宋兵员万万难以抵敌这样一个判断。

金人自身仍然处于半野蛮阶段,所在意着并非开疆拓土,而是美女钱帛,败于金人,最多再由秦相公出面斡旋,多赔些东西,多行点礼,大宋君臣在江南一隅的这一场富贵,还是可以保全的。

而如果岳飞掌了军权,那就是蛟龙入海,猛虎还山。

哪怕原本再忠心的汉子,在生死边缘打了个转后好不容易重新握有掌握自己命运的力量,可还会愿意再把这一切,包括自己的命又交还到别人手中?

更何况,就算岳飞确实一片忠心耿耿,绝无贰志,那他这番得得胜归来,自然应当加官进爵,从而在朝堂上取代秦桧的位置,到时候他们这些天下读书人,却要把颜面往哪里搁?

况且,秦桧独揽朝纲近十年,他们或多或少跟秦桧都有些这样那样的关系,在岳飞被屈下狱时,他们中也没有多少人站出来,为岳飞说上过一句公道话,一旦岳飞得势,恐怕这座大殿里许多位置上站的人,就都要换上一换了。

是以不论怎么说,他们都觉得秦喜的话非常在理,甚至已经不少人已经做好了准备,只待秦喜一说完,便要上前附议,一起劝谏龙座上那位让人看不透在想些什么的天子官家。

秦喜眼角余光轻轻扫过群臣的脸色,心下已然有数,不由得有些心下微微自得。

他故意看着大殿班列左侧那原本应当是几员当代虎将排班站立的地方空荡荡的一片,对赵匡胤轻笑道:“而且,此时岳飞避罪在家,臣恐怕纵然陛下不计前嫌,真的要起用岳飞为帅,也不知道岳飞他愿意还是不愿意?”

“当然愿意!”

一声淡淡的回答,却仿佛惊雷一般,在刹那间震骇了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