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巧舌(1 / 2)

挑灯看剑 海东青 0 字 2021-08-28

 孟太后声音淡淡,仍自不带有半分情绪,倒似对于秦桧所说的一切到底有多严重都自分辨不清楚一样。

秦桧却似是早已料到,抬起头,亦是不徐不缓地说道:“岳飞岳大帅生平确是忠肝义胆,臣虽与他曾经颇有误会,却也相信岳帅的为人,是以对于岳帅知临安留守之后的种种举动,臣虽然亦颇有不解,却也一直未曾横加干预,纵然是此次举动如此之大,实开大宋百年未有之变局,臣也一直劝慰安抚各部院大人,切勿与那些禁军冲突,毕竟将相失和,正是国之大忌,是以臣不敢不谨慎小心。”

孟太后微微点头,说道:“秦相公老成谋国,确是辛苦委屈得很!”

秦桧淡淡一笑:“太后言重了,只是原本臣也以为岳帅不过因着误会,一时之气,只要臣多加退让,岳帅终会明白,与臣化解前嫌。只是臣今日刚刚收到一则前线战报,联系到岳帅骤然发动此次举动的时间,却是有一个极可怕的推断,是以不敢再拖下去,这才急急来找太后!”

孟太后微微沉吟,终于第一次主动发问道:“不知前线军情究竟如何?秦相公又做出了怎样的推断?”

秦桧心下微笑,深吸了一口气,脸上神色肃然道:“天子官家圣驾在舒州城中被女真人六十万大军所围,舒州城中守军却是不足三万人,众寡悬殊,女真人攻势又急,战报传来之日,舒州城中守军已是再难有抵御之力,眼见城破已是就在指顾之间……”

没有人比他更明白,这位孟太后对于他心中的计划,能够起到何等重要的作用。

有宋一朝,由于皇室血脉不振,常有幼主登基,是以太后垂帘主政,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自真宗朝以降,刘太后、高太后等相续坐朝理政,已成惯例,仁宗朝时,刘太后甚至一度着天子衣冠,以天子礼祭天祭庙,离改唐为周的则天皇帝也不过一步之遥,朝中群臣却也对此不以为异,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可以接受的地方。

这一方面固然是因为有宋一代,门阀世系早已瓦解,朝中百官都是以科考出身,起自民间,不再如隋唐之时般家大业大,对于皇室的依附关系再不如前朝时严重,文人士子主体性地位高张,其对于皇室的忠诚更多地是出于对儒家伦理章程的自觉遵守,而不是如前朝般地只知死忠于天子一人,而太后本是皇帝长辈,百行以孝为先,太后理政,对于儒家伦理观念而言,原本便不是什么突兀的事情,是以那些文人士子对此却是没有多少抵触情绪。

另一方面却是因为隋唐之时,皇后妃嫔均自出身门阀大族,自小按照贵族小姐的标准,教授妇言、妇德、妇功、妇容,却是把时间全花在这些上面,对于真正的实务往往一窍不通,而有宋一代却是不以门弟取人,哪怕这些原本身为皇后皇妃的太后,也多半都是寒门出身,自小生于民间,对于现实种种,并不陌生,是以有宋一代与前朝不同,前朝女主当国之时,往往援引外戚,搞得一塌糊涂,然而宋代太后坐朝理政之时,却往往朝政清明,刘太后、高太后甚至有“女中尧舜”之称,殊为难得。

当今天子官家得位不正,因父、兄蒙尘漠北而登基,是以即位之初,便力请当时唯一的皇室长辈孟太后垂帘主政,只是孟太后深谙进退之道,急急撤帘,交权于当今的天子官家,这才未曾再度出现一次女主当国的现象,然而此时天子官家征战在外,当此大乱之时,若是孟太后肯出面主政,自然是一呼百应,众望所归。

他自进来见到孟太后之后,便一直故做危言耸听,刻意刺激孟太后,因为错非时局确是到了不可收拾,甚至指顾间便足以动摇大宋江山的地步,只怕这位谨小慎微的大宋太后,决不会改变那深自谦抑的形象,走上前台主持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