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郎,我为何未听陛下提起?”
“我也纳闷,当初陛下是说过,等局势好了后,一定替永崎做主,但陛下登基后,只字未提,二姐问及,我进宫问过一次,陛下略有些不悦,二姐也老了,便让我直接问你。”
潘怜儿眉头拧起,这时候一般女子出嫁年龄偏低,万娘肯定未到出嫁之时,还早,但也能订下一门亲事。按照门第与爵位,这个柴永崎还是不错的,况且他又是赵匡义的亲戚。不过潘怜儿隐隐感到不对。
宋九也在思考,现在订亲,宋九根本就不会同意的,他在想这件事的来龙去脉。
蓦然意会,当时赵匡义是二大王,朝不保夕,思考问题的角度不会与现在相同。那时候符家是受害者,柴家也是受害者,他们两家是赵匡义的亲戚,因此也认同这门亲事。
但现在呢,现在赵匡义是皇上了,看柴家又是两回事。
他相信宋朝以后不会虐待柴家子孙,但不会相信这个郑国公会世袭,也不会相信柴家如同演义里所说的那么尊贵。
这个没关系,他选女婿是看人品,而非是家世。关健赵匡义不会这样想了,自己若是普通人,或者普通官员,与柴家联亲倒也无妨,可现在自己是当朝副相,还略略有些名气,赵匡义能放心吗?
什么亲情,为了皇位,父子相残,兄弟仇杀,夫妻反目的事例不要太多。再说。赵匡义也纳了新皇后,与符家感情自然淡了一份。
想清楚后。宋九说道:“二郎,你听我说,我想法有可能与他人两样,如怜儿,当初为何我上门提亲十分困难,不是怜儿讨厌我,而是她与张家差点搭成婚约,不大好反悔。这种事我不想在后代身上再发生了。女儿迟早要出嫁的,但不会提前订下婚约,而是等她长大了后,相中了对方,我才与对方提婚约之事。二郎,郑国公他也还小,等过几年。我让他们相见,若两方都不嫌弃对方,那时候再谈这门亲事也不迟。”
没有拒绝,但也没有答应。
其实是拒绝了,虽然对柴家宋九持着同情心,特别是柴宗训的突然死亡。让宋九产生了心理转变。但同情不代表着要搭上自己,只是宋九一直与符家两兄弟关系不错,给符昭寿一个台阶下。
符昭寿无奈,于是随便聊聊天,就聊到南海上。
可以说今年是开始正规经营那一片岛屿。几家皆投入不小的成本。
符昭寿很关心,两人说了一些船只在海上行驶安全。以及南方疾病等问题,符昭寿忽然问道:“九郎,你为何将那个小婢女也送到南海?”
“你们为什么对她一起这么关心?”
“二郎,南下有风险。”
“是有风险,但二郎,将角度换一换,自古以来,从婴儿计算,将战死的,病死的,灾害死的,或者其他原因不得善终的扣除下来,有几人是正常死于晚年?人生七十古来稀,非是人活不到那时候,而是非正常死亡比例太高了,因此很少有人能达到你先父那样的高寿。这样一想,南下那一点风险又算什么?不但我让她去,等我家宝儿玉儿稍稍长大一点,我也让他们南下呆上一年两年才回来。”
“啊。”
“为何中兴之君不是太多,为何又说富不过三代,正是他们在温室里长大,不知外界饥苦,为何汉宣帝作为中兴之主,善始善终,正是他有一段宝贵的民间生活经历,才造就了明君。所以我让两个孩子南下呆上一段时间,给他们磨历机会。”
“弟媳,你同意?”
潘怜儿点头。
“你们夫妻果然是一对,与他人想法两样,”符昭寿啼笑皆非带着两个洋婢回去了。
潘怜儿问道:“你对柴家那个孩子有何看法?”
“看什么看,若是其他人家孩子我倒也无所谓,只要人品中就可,但他是柴荣嫡系孙子,你认为陛下会同意?”
“难怪不同意。”
“帝王心思哪……”宋九叹息一声,但不是为柴家叹息的,而是为接下来那件事发出谐叹。
马上宋九就要面对这个帝王心思了。
第三天宋九去政事堂,赵匡义忍不住问道:“宋卿,李瀚提议你想好没有?”
宋九入朝后,大多数奏折,或者诏书,他皆没有反对,然而对大多数却进行了变动,这个变动是在原诏书上做了修改与补充,进一步的完善它们。
但宋九本身却没有推出大的改革与诏令。
这一点与后来的宋朝名相王旦,吕夷简很相似,也就是喜微调,而不是大动作的去折腾,以免波及到太多利益纠纷,产生麻烦。不过与老好人式的王旦相比,宋九多了一份活泼与主动,与大权在握式的吕夷简相比,宋九多了一份谦逊。
也许宋九还远没有达到房杜姚宋的高度,但是能与戴至德、郝处俊这些名相相媲美了,关健宋九还年青,有无数上升空间。
这让赵匡义很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