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五章 有一种痛叫虚伪(1 / 2)

一品富贵 午后方晴 7038 字 2019-08-19

 贬了三人官职,赵匡义一直不赏,不但不赏太原之功,而且以北伐失利为由,连牺牲的将士抚恤也不提。

群臣上奏进劝,当初罢节度使之权,宋九随着改革军制,刻意就说了赏功与抚恤,以便激励将士上了战场敢于英勇战斗。

但现在不赏不恤,几十万禁兵闹将起来,岂非天下大乱?

但也有大臣进谏,说当初宋九之提议过于丰厚,奖赏抚恤数字必须要下调一点。毕竟为了收回北汉与燕云,宋朝仅禁兵就扩到三十万。若非宋九提议,将禁兵往农村转移,仅是养兵费用就是一笔巨款。

而此战牺牲的将士很多,若是按照宋九的奖励抚恤,再加上战争所浪费的钱帛,国家经济会严重吃紧。

然而赵匡义继续缄默。

在这种情况下,赵德昭站了出来,请求对将士行赏。

赵匡义正等着他!

后人评价这件事,不能说是颠倒黑白,但都说得比较草率,更没有去分析来龙去脉。

这时候赵德昭也有一些言事权,就象赵匡义为开封府尹一样,实权更大。

然而将前面发生的事拢在一起会得出什么?

石守信等人贬官,说明他这个二叔不高兴了。难道没警觉吗?为什么说,似乎将士们当时想拥立他,这正是一次拢络将士之心的大好时机。

二叔做得不地道,我来替你们讨还公道。

由是赵匡义在朝堂上当着众人的面,拍案而起:“德昭,等你自己做了皇帝再赏不晚!”

再往前推,如果赵德昭一点想法也没有,那么石守信等人提议时,赵德昭会怎么做?

还有一个例子,李隆基的大哥李宪,李隆基灭掉韦氏后,李旦是长子,李隆基却有讨平韦氏之功,故太子久不能决。但李宪再三辞让,李隆基当了皇帝后,李宪少有才气,然而恭谨自守,不妄交结,不预朝政,这才为李隆基看重,兄弟情深。

当然,赵匡胤死得不明不白,想让赵德昭做到李宪那一步很难很难,更不要指望在涿州时他诚惶诚恐的推拒。

但这就是矛盾所在。

因此赵匡义在此设了一个局,刻意不赏不恤。

二叔话都说到这份上,赵德昭还不明白吗,忽然他想到了宋九在涿州对他说的话。

其实就是他听了宋九的话,他也未必有好下场,涿州的事毕竟发生过了。以赵匡义的手段,有的是办法对付他。

赵德昭自知难逃一死,与其曰后了断,不如自行了断。

他如惊弓之鸟一般逃回家中,问亲随,你带刀了没有?

亲随大惊,道:“王宫重地,不敢带刀。”

王宫想找一把刀都找不到吗?为什么这个亲随要这样回答?难道看出赵德昭想要自杀,可为什么他不阻拦?

还有,若没有涿州事发生,赵匡义会不会杀赵德昭?

并且眼睁睁地看他跳火坑,为什么没有一个人阻拦?最简单的道理,凭什么要你来让将士们领情?

这永远是一个未知的答案。

或如宋九想的那样,即便让赵德昭成功上位,也是一个心机不成熟的皇帝,可能被石守信这些老家伙遥控成一个傀儡。

赵德昭又来到茶酒间,将门反锁,然后用水刀果自刎。

还好,他留下五个孩子,没有使这一脉中断。

赵匡义闻讯赶来,抚尸痛器,说了一句经典的台词:“痴儿,何至此耶!”

赵德昭一死,没有人敢再提赏恤之事了。然而果如宋九所料,契丹来报复了,你们宋朝想收回燕云,俺们也想收回莫州、瀛二州,而且契丹人心更野,想挟借高梁河大捷之势,顺便拿下镇州(后来的镇定府,保定)。

于是兵分两路,东路为主力部队,共八万兵马,扑向镇州,西路由耶律善率领,攻雁门关做为辅助。

但因为耶律休哥受伤了,因此以让韩匡嗣(韩德让父亲)与耶律沙率领。

其实还有一员大将,耶律斜轸,他因为宋九走入宋朝君臣视野,可是因为原来种种看似胆怯的表现,辽景宗仍不理解,因此这一战与耶律斜轸无关。

战争中将领指挥能力十分重要。

战斗还未开始,这两个平庸的家伙到来,已经注定了结局。

不过宋朝几个主将也不是十分出色。

首先是孟元喆,他会打仗吗?

至于崔翰就做过一件事,代杨信为殿前指挥使时,赵匡义阅兵,阵型整齐,或者还有一件事,在镇州时诸将缄默,宋九反对赵匡义征幽州时,他拍**一定会成功。这样的一个家伙又有何能力?

刘延翰累从征功,以此上位,但从未直接指挥过一次战役,能力更让人怀疑。

不过崔彦进与李汉琼还好一点,尽管他们**守不行。

但这次表现出色的并不是崔彦进与李汉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