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接着就是到九品中正制的选拔环节,地方官员会根据评议来给这些候选人进行评级。县级的候选人完成评级后,就可以晋升为郡级候选人。郡级候选人完成评级后,就可以成为州级候选人。
而一旦成为州级候选人,那基本上就只差最后一步了,那就是考试。所有的候选人都汇聚到盛元乞兰进行统一考试,然后根据考试结果等待吏部的调任。
需要说明的是,考试没有淘汰的说法,但凡经过考试的,只有官职大小区分,不存在有谁被淘汰。换言之,一旦参加了考试,基本上就等于一只脚踏入了官府。
州姓士族子弟往往会被朝廷调到其他州任职,极少能留在本州。这也间接打击了这些世家大族通过文选入朝的积极性,有利于平民选拔。
因为这些世家大族让自己的子弟入朝,就是为了能在京城扎根,而不是被扔到其他州去。如果只是去普通的州还好,但问题是,有些州的巨阀和本族有矛盾,如果自己的子弟去了那里,难免会遇到各种麻烦。
历史上也没少出现过这种情况,两个相互仇视的巨阀,就因为朝廷吏部的失误,导致本族的子弟被派到敌对州任职,结果遭到限制甚至是杀害。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东盛帝国名义上统一,但因为私兵的存在,州与州之间时常有小摩擦,甚至会演变成州际战争,有时候战争的烈度会强到需要朝廷出兵镇压的地步。
虽然后来朝廷对人事任免进行了一番调整,但是世家大族从仕的积极性却还是不见长。
其实从刚才的叙述就可以看得出来。这套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的缝合体制有一个很大的漏洞,那就是地方官员评级。
只要是由人的主观意志来决定的,而不是客观规则决定的事情,大概率都会演变成现象,评级制度也不例外。
地方官对这些候选人的评级往往是主观的,这就给了他们很大的发挥空间。比如当地的士族可以贿赂地方官员,让自己的子弟尽早晋升。而平民子弟因为没钱孝敬,可能会在郡级甚至是县级待上几十年都不得晋升。
但还是那句话,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完美的制度。在没有规则的约束下,人性的下限可以无限低。
东盛帝国的文官选拔制度,事实上破除了这些世家大族对于权力的长期垄断,让市民阶层得以掌握权力。
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东盛帝国的文官选拔制度,让那些无法修炼的人看到了出路。人生并不是只有修炼,更有诗和远方。只要努力读书,就有机会当官,让自己得以提升自己的阶级。这一点,对于那些底层民众来说,毫无疑问比修炼更有吸引力。
由此其实也可以看得出来,东盛帝国的文官制度,事实上就是在破除九州长期的弊病,那就是修炼强者决定一切。伴随着文官制度兴起的,是修炼风气的相对下降。
之前也说过,修炼是一件非常耗时,也非常花钱的行为。也就只有那些世家大族才有这样的财力,让自己的子弟进行修炼。对于一个修炼者来说,天分或许重要,但是后天的投入更加重要。
于是这进一步拉开了贵族与平民之间的差距,导致了东盛帝国的士族门阀制度一直延续至今都未曾被削弱。
不过现在对于这些寒门平民来说,读书毫无疑问比修炼更具性价比。诚然,读书确实无法掌握强大的力量,但却可以得到朝廷的认可,融入到朝廷这个巨型的机器当中。哪怕只是在这其中当一枚螺丝钉,自己的身份地位也会和之前完全不同。
能理解这一点,那就基本上可以理解,为什么西和这个看起来文绉绉的文人,会成为凌云郡的武官。
这本质上就是文官制度的剧烈反弹,内阁恨不得所有的官员都由文官担任,颇有矫枉过正的意味。
在东盛帝国,有修炼者成为武官甚至是文官吗,还真的有。
要知道人和人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就是有人生下来就是天才,既能修炼到极致,也能饱读诗书,对朝廷的政策有独到的见解。
而这样的人,却实属凤毛麟角。不是没有,而是太少。典型的例子,就是江州伊川氏的伊川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