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未必会来(2 / 2)

救世秦皇 尘心追月 0 字 2021-09-04

楼兰和且末都去了书信,嬴政没有理由不给乌禅写信,于是就又给精绝写了一封书信。</p>

不过这一次,是由嬴政亲笔所写。</p>

一来乌禅看得懂华夏文,二来拇指也不太好意思帮着翻译,若是里面有什么肉麻的话语,岂不是叫人很尴尬。</p>

整理完了三封书信,嬴政带着拇指来到了景窑。</p>

制造密石器械所用的材料,景窑本就储备了不少。缺的,只是一些组成管道的整块的条石而已。</p>

嬴政带着拇指查验了所有现有的材料,然后命军士们装上车,由蒙毅带队,先行运往骊山。</p>

蒙毅出发了之后,嬴政回到王宫,将后宫夫人们排序好的画卷整理好,交给了赵高。</p>

昌平君昨日便已召集了数量不少的裁缝,并将他们送进了司马府。</p>

司马杰专门挑选了几处屋舍,以便于这些裁缝在这里赶制服饰。</p>

丝绸和锦缎也还有些富余,足够裁剪这些服饰了。</p>

即便库存的不够也没关系,列国会将原料源源不断地运送过来。</p>

南苏之所以与胡羽同要赏赐,并对此事颇为上心,或许喜欢别样的衣服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楚国可是盛产茶叶和丝绸的大国,秦国打通了西域这个通道,从一定的角度来看,却是对楚国最为有利的。</p>

更何况,嬴政这次带着这么多的订单回来,更说明了绸缎在西域受欢迎的程度,那么楚国定能大捞一笔外财。</p>

而这司马府,以后便可能会是一个货物的中转站,又或者也是一个制衣坊。</p>

这边刚安置完了那些裁缝,却见昌平君急匆匆地奔进了府门。</p>

“王上,微臣已经将郑国送走了,不过……”昌平君欲言又止。</p>

“不过什么?”看到昌平君略为紧张的神情,嬴政的心也提了起来。</p>

“不过,微臣看郑国的返乡之心颇为急切,担心他会一去不回。”昌平君说道。</p>

“呵呵,寡人还以为出了什么事情。”嬴政松弛了下来,说道,“这一点,寡人觉得不必担心,就如昌平君你来说,寡人命你去往楚国,那你会不会一去不返,留在楚国任职呢?”</p>

“当然不会。”昌平君斩钉截铁地说道,“熊某虽为楚国王室宗族,但始终行秦事,享秦禄,誓死忠心于王上,定然不会做出离弃,或者叛逆之事。”</p>

“哦?”嬴政平和地问道,“那若是有朝一日,为了达到寡人的某种目的,而命你离弃大秦呢?”</p>

为了应对项燕提的那个要求,嬴政不可能不留个后手,毕竟胡羽已经又怀上了,这件事,就不得不马上考虑了。</p>

“这……”昌平君想了想,说道,“若是对王上和大秦有利之事,微臣自然听命。”</p>

“呵呵,你也不用紧张。”嬴政笑道,“寡人也就是随口一说,你也不要太当真了。对于郑国,寡人到觉得,他没有理由不回来。”</p>

“为何?”昌平君不解地问道。</p>

“你想啊,当初郑国能答应留在大秦修渠,不正是因为自知理亏,而害怕咱们发兵攻韩吗。”嬴政解释道,“既然这个理由那时成立,那么现在水渠未成,理由也一样成立。”</p>

“再者,郑国的家室和理想都在大秦,他又怎会放弃了而归韩呢?”</p>

“何况,韩王现在已经视他为外臣,即便他回去,也不见得会启用了。”</p>

嬴政分析的头头是道。</p>

有才能的人都想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哪一国的君主能帮助自己实现,这个人就会去追随那个君主。</p>

这个道理,亘古不变。</p>

“嗯,的确如此。”昌平君点了点头,说道,“看来是微臣多虑了。那接下来,微臣便准备迎接韩非之事。”</p>

“不。”嬴政抬手道,“寡人说的是郑国,定然会回到大秦,但却不一定能带的回韩非。”</p>

“哦?”昌平君说道,“莫非那郑国,请不动韩非?”</p>

嬴政没有回答,而是看向旁边的李斯:“先生,依你来看,韩非会来吗?”</p>

李斯缓缓地摇了摇头,说道:“韩非其人,虽有些口痴,但却颇有一股子傲气,更何况,这建渠一策,本就是韩非所提议,其疲秦的真实目的又已然暴露,那么在不确定是福是祸之前,想必他是不会来的。”</p>

“呵呵,寡人也是这么想。”嬴政笑着说道,“这次让郑国先打个前站,目的就是要传递个信号。”</p>

“传递个信号?”昌平君思索着嬴政的用意。</p>

“嗯,不错。”嬴政点了点头,“当初韩国献上疲秦之策,意欲伙同赵、魏击溃大秦,寡人可并未深究。可如今,却到了说道说道的时候了。”</p>

“呵呵,的确。”李斯也笑了笑,“若是韩非他认账,并且帮着修渠,那一切还好商量,若是他不来,那咱们可就有了出兵的理由。”</p>

昌平君思量了一下,说道:“之前王上不是说,十年内不会出战吗,要修养生息,积蓄国力。”</p>

“呵呵,寡人是说过。”嬴政说道,“所以说,咱们还是盼着韩非来吧,这样咱们也能省些力气。”</p>

李斯拱手道:“此次,若是郑国请不动韩非,那微臣愿去一趟韩国,会会韩非。”</p>

嬴政想了想,说道:“这样也好,去年那老韩王刚刚过世,咱们也正好会会这小韩王。”</p>

嬴政口中的小韩王,正是现在的韩王韩安,而韩国那时候之所以献上修渠之策,其中一个主要原因,便是韩安刚刚即位,朝局不稳。</p>

郑国当时害怕秦国出兵伐韩,也是因为这一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