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大同会盟(上)(2 / 2)

异世明皇 半介过客 0 字 2021-09-22

“我来念!”丁举子越众而出,他翻看了一下后道:“明刊的主编们倒也开明宗义,一开头就有篇讲杂学科的文章,是张溥写的!”</p>

“哦,是天如先生写的,快念!”</p>

丁举子咳了声后对着明刊念道:“题目是论以何学,下边就是正文了!</p>

夫国之为国,君之为君,臣之为臣,百姓安之守业,君王受之天命,臣以德才辅之君主,各司其职方使国泰民安。夫圣人未出,汤王得伊伊而兴商,伊伊匠人也;文王收功于吕尚,卒擅天下而身立为帝王,吕尚亦为渭阳渔夫也。伊伊、吕尚其才非生而知之,亦亲历亲为所聚哉!</p>

后圣人出而有教无类,隋文开科举之创,天下儒生得学而优则仕。然圣人之教以德为先,未能细至诸物。士子需游而学之,方明山川风土,民情世故。昔夫子曾适周问礼,在齐而闻韶,至卫而得雅颂,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然士子皆可游乎?圣人言:父母在,不远游。寒门学子盘缠难筹,诸生困于案台而不得游者十之七八。今上下体学子之苦,命撰《天工要略》使习之,乃天下学子之幸甚!</p>

科举数百年至今,公卿士大夫研习应试之文,方进朝时问其为官之道,断案之法,治河之策,百姓生计皆默然无以应,盖因未尝以学,何以知之!后教于翰林问于老吏,其时费焉!官吏不通于政,不明下情,势无常而计无所出,则民受其困。今天子置太学以待诸进士,以良臣干吏为师,使之德才兼备,乃天下百姓之幸甚!</p>

圣人之教,德也!诸子扪心自问,只习四书五经者,有一县之才乎?”</p>

丁举子念完,众人一下子就沉默了下来。他们都是没有登科的举子,自然没有做官的经验,而明刊中的却是为官后所需的具备的知识。一直来,读书人都认为,天子取士重德,底下的具体事务自然有底下的人处理,他们只要将经文治好,懂得吟诗作对就有‘德才’为官了,至于其他的‘琐事’可以慢慢历练出来。现在朝廷却提出了一个新的用人理念,使德才兼顾,既要有德也要有才。众学子自然知道何为之好,哪种才有利于民。只是陡然间将杂学置于四书五经之列,让他们一时难以接受。</p>

明刊号外中除了有各御用文人大家写文理,同时还有大篇幅的官场纪实,这都是历年吏部所累积的资料,讲的全是只懂经文的书呆子,在官任上做的呆事、错事、糊涂事、不仅令人笑,也令人省!</p>

众学子将明刊看完,再也没有先时的热血沸腾了。因为他们无法反驳,事实胜于雄辩。谁能那些可笑的官员四书五经不熟,诗文不佳。善书院的举子们受早期东林人的影响,都是一群有雄心,有壮志,想入朝为官干一番事业的年轻人。当他们现自己所争的不过是抱缺守旧,集会顿时烟消云散。号外给他们的冲击很大,他们需要时间去接受。好在下一次科举在三年之后,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去消化。</p>

学子们没有闹起来,朝廷的言官们--御史在这个月的明刊出来后也集体失声了。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一部分是因为他们也是从进士过来的,里边的情形自然清楚,不需要讲什么。再有一个原因就是朝廷在当月的明刊(非号外)上布了皇上跟辅成基命的一段对话,其中就有关于近期忠良阁的事情。皇上的意思很明显,为国捐躯的进英烈祠,贪污者入墨吏堂,卖国误国者进良知社,而在职兢兢业业办差的官员就可入忠良阁。</p>

这个消息一传出,百官的心思顿时开动起来,如果能入忠良阁,受春秋祭祀,那就是名流千古。为臣者不就希望如此吗?!历来朝中就有不少大臣为了博取名声,不惜夸大言词跟皇上唱对台。如今他们不得不三思而行,要是把皇上惹不高兴,那些喜好名声的大臣损失可就更大了,是以朝中大臣以祖制为由上奏折的人没有几个。</p>

在朝廷诸多的动作下,杂学科、太学的改制十分顺利的进行。在家休养的大学士韩鑛被启用为太学院的副使,只等三年后进士们入学,便走马上任。</p>

京中在**月份生了许多事情,但丝毫没有影响到北方的大草原。在大同六十里外的察哈尔部落正在筹备额哲汗的继位大典,作为黄金家族的直系继承人,额哲汗的归国已轰动了草原。宋献策按照皇上的旨意,请苏泰福晋广帖子到漠南的各蒙古部落,让各部落领到察哈尔观礼。</p>

距大同最近的朵颜部跟喀喇沁部最先到达,而远在黄河以北的鄂尔多斯的大汗额仁沁济农也在大典前赶到。察哈尔部落现在虽然实力大不如前,但察哈尔部的汗王仍旧是蒙古部落名义上的共主,额哲汗继位他们不能不来献礼。大明方面除了宋献策,大同的守军也由徐子文带队来道贺。不过内喀尔喀,科尔沁接到使者的诏书后,并没有派人前来。苏泰福晋跟几个领台吉商量后,典礼照原商定好的日子举行。</p>

宋献策跟徐子文对此却是会心一笑,这本就是在预料中的事情!只要等额哲汗的典礼完成,他们就立刻以喀尔喀、科尔沁两部落不臣的罪名进行讨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