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八章暴虐的计划
这是希特勒在第二个失算是他没有意识到这样的变化:1939年3月15日占领布拉格已经激怒了张伯伦和他在唐宁街的内阁同僚,以及英国人民。(顶点小说手打小说)固然,从那时起直到战争爆发,张伯伦和他的同僚曾有迹象表明渴望恢复他们原先的绥靖政策。但这些现象都是靠不住的;而且,无论在希特勒袭击波兰以前,还是在他胜利结束这一战争之后,即使英国政府再度想要向希特勒让步,看来任何这类行动,无疑只能导致其下台。英国政府一次又一次和希特勒达成的“最后”解决办法,都由于希特勒方面突然发动新的侵略而迅速完蛋。自从1939年3月15日起,英国人民对于一直生活在这种反复无常的状况中感到了厌恶和腻烦。这时他们既已鼓起勇气要和希特勒打一仗,他们就下定决心,除非和约的条款有可能得到贯彻,就不再和德国议和;他们的这一决心就是要坚持战斗,直到彻底打垮纳粹政权。希特勒还没有认识到这种决心的力量,就是英国人民自己也还没有正视它的全部含义。此刻,他们的情绪仍然是被动应付的。他们坚决反对任何进一步的绥靖做法,不过还没有准备好作出巨大的努力,这种努力乃是主动地谋求胜利所需要的。然而在英国,不论政府也好,人民也好,情绪都不是失败主义的,与法国当时普遍存在的情绪不同,这是希特勒的秋季和平运动触上的第二个暗礁。他的第三个失算是他希望——尽管这也许只是他的一线希望——谋求罗斯福总统从中斡旋,以使法国和英国接受德国的条件,这些条件假如不是由美国提出,就极少有可能被英法接受。但是间接从德国方面传出的消息说,华盛顿政府并不愿意向伦敦和巴黎提出这样一项和平解决办法,这个办法将使纳粹政权继续在德国执政,并承认德国夺取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以及征服波兰。
这就是希特勒在1939年秋季的“和平建议”及其遭到英法拒绝的政治背景和心理背景。
当德国对波兰的军事进攻将要以德国在局部战争中的完全胜利告终的迹象刚刚变得明显时,德国在政治上的花招就已准备就绪了。早在1939年9月9日,戈林在柏林一家兵工厂讲话时就谈了下述几点意见,以后希特勒对之又加以发挥,这些意见是:两次大战之间的那个波兰决不允许复国;希特勒这时希望和平;该由张伯伦来决定何去何从;德国对法国并无要求。法国人是否意识到他们正在被英国当作走卒,受其愚弄?戈林开了头,接着希特勒本人9月19日在但泽发表的一次讲话中说:
德国的要求是有限的,但也是不让步的。……我没有对英国和法国作战的目的。……波兰决不能按照凡尔赛和约规定的形式复国。这一点不仅要由德国,而且也要由俄国来保证。……当英国宣称战争将继续三年的时候,我只能对法国士兵表示同情。
在对方的首相和总理中,达拉第首先作了答复。9月22日,他在广播中拒绝希特勒的建议时郑重地宣称,德国企图离间英国与法国的关系,离间法国人彼此之间的关系,这是决不能得逞的;同时他又郑重地赞扬了英国的备战努力。根据以后发生的事情来看,他这样做也许是很重要的。9月28日,德国政府和俄国政府发表联合声明,宣称已“最终解决了波兰国家解体后所引起的问题”,并“从而为东欧的持久和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鉴于这种情况,两国政府共同表示相信,结束德国和两个西欧国家之间的战争状态,将真正地有利于各国人民。10月3日,张伯伦在英国下院阐明,这一声明显然含有下述两点内容,“暗示建议媾和,如果该建议遭到拒绝,结果就是几乎不加掩饰地进行威胁”。
(他继续说下去)没有任何威胁能迫使我国或法国背弃我们为之进行这场战斗的目标。……德国现政府的任何空口保证我们都不能接受。……如果……建议提出来,我们一定要根据我刚才讲的话对之进行审查和考验。
第在巴黎国民议会外交委员会说了与早一天张伯伦同样意思的话。
10月6日,希特勒重复了他的和平建议,这次是在柏林的国会大厦。他重申,关于允许两次大战之间的波兰复国一事,他连听也不要听;尽管他在列举德国在东北欧的目标时,提到要建立一个新的“波兰国家,其组成和管理,既要防止它再度变成反德活动的温床,又要防止它再度成为反对德国和俄国的阴谋中心”。他还重申了其他意见。他说:他丝毫不反对法国;他也愿意与英国达成谅解。他希望德国原来的殖民地能归还给德国,但这一要求不是最后通牒。“在西方继续维持目前现状是不可思议的……让那些视战争为更好解决办法的人来拒绝我伸出的手吧”他说,无论发生什么情况,德国决不象它在1918年时那样投降。10月10日,希特勒在体育宫开始1939-1940年度的冬赈运动时强调了最后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