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李代桃僵(1)(2 / 2)

义之传说 梦凝小筑 0 字 2021-10-03

程昱想了想:“主公,我还有一计。我料徐庶还未得其母消息,主公可命阳瞿县令派人四下传言,就说我们已经接徐母前来。昱家仆中有其同乡之人,再命其持我书信,日夜兼程赶至新野,若能在徐母到前赶到,就说徐母被我们接到邺城,盼子前去相见,能赚得元直前来,更妙也。”曹操大加赞赏,急命人火速前去传令。</p>

贾翊在旁补充:“明公可发下描述徐庶长相的文书,命一路城防、官驿注意来往人众,再让夏侯将军沿途注意,那徐庶果然中计,就是不能追的徐母回来,半路相逢也可擒得徐庶前来。”</p>

曹操大加赞赏,急命人火速前去传令执行命令,务必将徐庶母子带来邺城。而程昱当日修书命心腹之人快马加鞭持书赶到新野,打听之下,徐庶这里果无家人到来,他忙寻得徐庶行幕求见徐庶。其实赵羽离开新野后,徐庶也派人去接母亲前来,只是他派的人没有赵羽动作快,两边错过了,因此看到派出的人还没有回音,家乡却有人持书先到,徐庶心里咯噔一下,急唤来人进见。</p>

来人道:“某乃邺城程大人家仆,奉大人令,与先生带来书信,请您一看。”</p>

徐庶奇怪了,程昱我认识,可他是曹操的人,给我书信干嘛说是家乡来人?拆封视之:“元直贤弟鉴:我主曹公,久闻贤弟之才,多次命人拜访,均不得见。年初,得知汝弟康丧,汝母举目无亲,正悲凄间。大人不忍老人孤苦,使人接至邺城。汝母知弟近日与大人相持,心中不安,恐罪与朝廷,若弟降,可免家人之难,其思子心切,几成病体,特招昱与弟书信一封,盼弟前来,母子团聚,以全孝道。如书到日,可念劬劳之恩,就是徐图归耕故园,也可免遭大祸。请贤弟三思。”</p>

徐庶览毕,泪如泉涌,所以说他是至孝之人,这个时候晕了。人有时候就是这样,看别人清楚,轮到自己就乱了方寸。他也不仔细想想,更没有去考虑等自己的人回转再说,心急火燎地去见刘备。</p>

见到刘备,徐庶呈上书信,拜伏在地:“庶山野之人,前闻刘景升招贤纳士,特往见之,及与论事,方知是无用之人,故别之。夤夜至司马水镜庄上,诉说其事。老师深责庶不识主,因说刘豫州在此,何不事之?庶故作狂歌于市以动使君;幸蒙不弃,即赐重用。争奈老母今被曹操奸计赚至邺城囚禁,将欲加害。曹操手下程仲德手书来唤,庶不容不去。非不欲效犬马之劳,以报使君;奈慈亲被执,不得尽力。今当告归,容图后会。”</p>

刘备闻言默然片刻,长叹泪流:“子母乃天性之亲,元直无以备为念。待与老夫人相见之后,或者再得奉教。”徐庶便拜谢欲行。刘备哭泣:“乞再聚一宵,来日饯行。”</p>

至晚,孙乾密谓刘备:“元直天下奇才,久在新野,尽知我军中虚实。今若使归曹操,必然重用,我危矣。主公宜苦留之,切勿放去。操见元直不去,必斩其母。元直知母死,必为母报仇,力攻曹操。”</p>

刘备也在郁闷,好不容易有了一个大才,又走了,我可怎么办?听孙乾这么说,他苦笑,你当我不愿意留下他,问题是留不下呀。他大摇其头:“不可。使人杀其母,而吾用其子,视为不仁;留之不使去,以绝其子母之道,是为不义。做此不仁不义之事,天下俊才如何看我?就算因此被曹操所害,我也不为此不仁不义之事。”</p>

第二日徐庶与刘备拜别,冲邺城而来。等赵云他们得到消息,徐庶已经走了两日了。大家相顾叹惜,却也无主意。太史慈叹道:“四哥被逼前往,此去恐母子难保。”</p>

众兄弟惊问其故,太史慈苦道:“四哥至孝,我们都知道。平时谈及各人的母亲,四哥曾说,他母亲知晓大义,熟读百家之书,是个很强的女人,如今虽为曹操所囚,必不肯让人书召其子,程昱此书必有诈。而四哥也是倔强之辈,这一去,恐怕……”</p>

甘宁腾地跳了起来:“如此,不如我速去追赶,先将四哥带回再说其它。”</p>

赵云摇头:“晚了,元直走得如此匆忙,连你我都不曾再见,此时怕是快马加鞭,你赶不上他了。如今只有后图之,待子玉回,看看他有什么计策可救元直母子归来。”</p>

</p>

甘宁恨道:“这个家伙,肯定又跑去哪里游玩了,岂有此理。”</p>

太史慈苦笑:“你能奈何他否?”众皆摇头,赵云便命人四下去寻找。(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