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章 缅甸风云起(四)(2 / 2)

如果没有德国顾问训练的三十万精锐德械部队的牺牲,日寇三个月灭亡中国真的不是一句牛皮,而是两国之间真实实力与军事对比的巨大差距,这个差距就需要中人舍生忘死以血肉去弥补,但是对于那些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的国人来说,对他们将爱国主义无意识对牛弹琴,无论是自己义无反顾走上战场,还是被绳索捆上战场的,他们的血都留在了中华大地之上。

之后苏联援华斯大林之所以如此慷慨,是因为苏联在战略上要避免东西两线作战,保证远东的安全,苏联方面就需要让中国拖住日本以避免日苏战争,而蒋介石对苏政策的最高目标是苏联参战。为此,蒋介石本人曾三番五次请求斯大林出兵,但斯大林始终拒绝参战,1939年诺门坎战役之后,日苏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相继苏德签署互不侵犯条约,苏援华的程度,似限于武器物资的供给与技术协助,若要求其参战解决战局,恐不可能。

德国与苏联在全面抗战爆发后都曾经做过一定程度的援华,在历史上英国曾经是中国的主要求援目标,因为英国政府在华利益最重,但英国政府一直对日本姑息迁就,根本不考虑财政援华问题。

在国联的会议上,英国不仅拒绝讨论援华问题,而且拒绝向中国提供军火和贷款,之后,中国政府曾数次向英国正式求助无果,就连中国要求英国提供三千万英镑贷款帮助中国抑制通货膨胀都被彻底拒绝。

之后中日之间爆发了大规模的货币战争,为防止日本货币战击垮中国经济,中国再次向英国要求二千万英镑贷款,并说明以向英国出口钨和锑来担保,仍被英国政府拒绝。

尽管美国对蒋介石的求援态度一直是冷淡不予理睬,但是蒋介石认为,英国老谋深算,说之匪易,俄国亦自有国策,求援无效,惟美国为舆论之国,较易引起侠义之感,且罗斯福总统确有解决远东整个问题之怀抱,一旦美国国内的如舆论产生新的导向,其国会投票赞同,则罗斯福总统必能发挥其作为美利坚合众国总统之作用,为此国民政府最终确定了以争取美国为中心的战时外交方针。

不过,高飞非常清楚这一切都是中国人的一厢情愿,历史上美国人不过是利用了中国一次又转身狠狠的出卖了中国的利益,罗斯福是真心实意的援华显然不是,罗斯福需要用最少的代价牵制住日军,一旦解决欧洲问题,中国就变得一文不名了,最终作为战胜国丢掉了缅甸安南蒙古,失去了拿回远东的机遇,还被苏联红军如同蝗虫一般洗劫了一番,苏联人拿回了二十倍援华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