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三十七章 锋芒所向(十八)(1 / 2)

 盟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取得的第一次联合作战的胜利,为美军与中国远征军之间的配合与两栖登陆作战积累了相当丰富的作战经验,这些宝贵的两栖登陆作战经验关系到中国远征军下步的跳岛登陆作战,乃至登陆日本本土的后续登陆作战。

宋希濂的取得的胜利自然离不开高飞的全力支持,包括在国府方面同意美国政府提出的由美国海军与中国远征军所辖海军部队担负掩护,以中国远征军主力担负未来在太平洋战场上的两栖登陆作战任务,实际上蒋介石是如何打算的,高飞非常的清楚,想将中国青年军主力不断抽调加入中国远征军作战序列,以国府整编师不断进入东北和远东接替抽调的中国青年军主力部队的空缺,达到削弱中国青年军在国内庞大部队的目的。

不过,这么小的问题怎么可能难道高飞,高飞早就训练了二十二个师的补充部队,这些部队都是由主力部队抽调骨干整编而成的,除了准备拨给宋希濂的十个师的部队之外,高飞准备将其与的十个师组建新的第九集团军,作为中国青年军的战略预备队,而拨给宋希濂的十个师的部队中,高飞拟定拨调二个装甲师与一个重炮兵师以加强远征军登陆部队的火力配系,如此一来不但国府削弱中国青年军东北与远东主力的计划没能实施,高飞又多整编了一个集团军,其中新式的虎贲坦克已经开始进来量产,虽然产量不高,但是对于高飞来说起步是最为关键的。

高飞开始着手培养自己的专业装甲兵部队的训练,在高飞看来,二战期间最主要和规模最大的坦克战都爆发在欧洲的苏德战场,总体的看交战的苏德两军质量和数量并不决定战争胜败,决定胜败的乃是士兵与指战员的军事素质。

在中国青年军总参谋部之内,高飞会针对苏德之间的每一次战役组织参谋人员的战役分析,和假象敌我图上演习,高飞发现自己的这些被视为精英的参谋们经常会特别强调苏德双方坦克质量和数量的决定作用,将数据作为衡量战争胜负的唯一标准这让高飞感到非常的无奈,因为参谋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飞不能坐视自己的参谋部之内集中一群只会高谈空论的所谓精英参谋。

高飞曾经但仔细对比苏德之间双方坦克的质量和数量,在对比历史上的苏德交战之中的坦克数据,高飞发现苏德双方战略态势的扭转,并不和坦克质量数量的对比直接相关。

1941年6月战争爆发时,苏联坦克无疑拥有数量上的绝对优势,苏军共计拥有二万三辆坦克,而德军只有大约千辆,而且苏军拥有更多的t34kv1等新型坦克,苏军坦克性能远远优于德国当时最好的坦克,但在主要战场上苏军面对德军装甲部队,却节节败退。

高飞惊讶的发现德国在战略进攻阶段,不仅没有数量优势,质量优势也大大不及苏联。即使在1942年,德国坦克和突击炮全年产量只有大约五千余辆,苏联则生产了二万四千辆坦克,而且苏联的坦克有一万二千余辆是t34系列,可以说在开战之初德国方面除了少数虎式和黑豹坦克,大多数的三号坦克与四号坦克都要面对t34的严重技术优势,也就是说,在苏德战争前期,德军攻势猛烈且战果丰富,但装备却劣于苏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