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一章 抉择(2 / 2)

渐渐黑下来的天色。拢住了身后高高的宫墙,看着缓缓合住的朱红色宫门。慕嫣然的心头,突然漫起了一丝说不清道不明的难过。</p>

宛昭仪,秦素儿,苏若……</p>

这些让人心疼的女子,最最闪耀动人的青春年华,就这样,埋葬在了这寂寥的深宫之中。</p>

是夜。乾安殿内,永成帝神情专注的看着案桌上的奏折,时不时的,提笔朱批,不一会儿,高高的一摞奏折已尽数批完。</p>

</p>

放下手中的毛笔,永成帝伸出手捏了捏两鬓,端起案桌一侧的茶碗喝了几口茶。</p>

站起身正要迈下玉阶,门外,苏平稳步进来细声禀道:“皇上。太子殿下求见……”</p>

浓眉一挑,永成帝不动声色的坐回金銮座,沉声说道:“宣。”</p>

须臾的功夫,面色平静的太子大步进来。跪倒拜道:“儿臣见过父皇……”</p>

“起来吧,这么晚了,可是有事?”</p>

目光有意无意的从太子手中拿着的朱红色奏章上瞟过,永成帝轻声问道。</p>

“回父皇,这是儿子近日来的功课,想请父皇御览。”</p>

说罢,太子看了苏平一眼,待到他走到身前,将手里的奏章递给了苏平。</p>

从苏平手里接过奏章打开,“治国论”三字赫然出现在永成帝眼前,永成帝眼中闪过了一抹意味不明的神采。</p>

“退下吧……”</p>

看了苏平一眼,永成帝沉声说道。</p>

“奴才遵命。”</p>

点头应了,苏平疾步退出了大殿,极有眼色的关上了殿门,顿时,乾安殿内,只剩下了这父子二人。</p>

“外无贼寇侵扰,内无流民失所,国泰民安,四海归一,是为君王愿景,如今大梁东毗西丽,北临秦川……”</p>

“依法治国,辅之督成,则官依法而民循法……”</p>

“大梁之南,土地肥沃而多富足,大梁之东,多有贫瘠,二十年内,若能均衡,大梁势足也……”</p>

……</p>

厚厚的一沓,引经据典,显是颇费了一番心血,永成帝仔细的读着,眉眼间的光泽,比之方才,已柔和了许多,其他书友正常看:。</p>

殿内静悄悄的,偶尔能听到永成帝翻阅奏章的纸张沙沙声。</p>

抬头看着那硬朗容颜上的坚毅,太子顿时觉得一股无形的压力阵阵袭来,心内忐忑不安,手心中,也渐渐的渗出了一层薄汗。</p>

“啪”的一声,永成帝合上了奏章。</p>

“看得出来,颇费了些心思,暂不论你所说的这些实施起来需要花费多少年,朕来问你,依法治国,法从何来?”</p>

目光灼灼的看着太子,永成帝沉声问道。</p>

“民心所向,便为法。”</p>

毫不退缩的迎上永成帝的目光,太子坚定的说道。</p>

顿了半晌,永成帝的手指摩挲着朱红色的奏章封面,叹了口气轻声说道:“你来,不仅仅是为了让朕看你的文章吧?”</p>

屈膝跪倒,太子沉声说道:“儿子心内所求,父皇早已知晓,还望父皇恩准……”</p>

见永成帝默不作声,太子疾声说道:“父皇,即使没有远东大将军的扶持,儿臣也会努力做个合格的储君……”</p>

永成帝的眼中浮起了一抹淡淡的笑容,而脸上,仍旧平静的没有一丝波澜,过了片刻,他沉声问道:“远东大将军手握重兵,他日若有不轨之心,你又当如何?”</p>

沉思片刻,太子抬头看着永成帝镇定的答道:“父皇春秋鼎盛,之后的几十年,远东大将军不可能永远手握重兵,我大梁将才济济,自会有忠心为国的年轻将军为我所用。”</p>

眼中不起一丝波澜,永成帝沉声说道:“但愿,将来你不会后悔……”(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