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三章 风平(2 / 2)

天家的骨肉情,君父臣子,先君后父,便是永成帝,也曾羡慕过平常人家的那份温情。</p>

脸上透出了一份淡淡的笑容,永成帝抬眼看着宛贵妃的牌位摇头道:“这回,这混小子可该知道了,不是他掏心掏肺的待人好,旁人便会同样的待他的……”</p>

想起贺启暄临行前执意恳请他不要先颁布就藩诏令,美其名曰无规矩不成方圆,庐王和焕王都是年满二十才就藩,而他则未满二十,师出无名徒惹人恨。想着他也是大人了,何况还是去自己的封地,迟早都要有自己的能力,永成帝便应下了。</p>

虽如此,仍旧担心没有藩王的仪仗,一路上若是有了什么意外,可就追悔莫及,永成帝暗自吩咐下去,让一队暗卫远远的跟着,每日来报,直到他们安全抵达郓州为止。</p>

贺启暄自出了都城,便像脱缰的野马一般,日子过的好不快活。</p>

晨起登山看日出,下雨临亭赏细雨,傍晚时,还要去河边看看落日的倒影……就藩的路途,在他眼里,如游山玩水一般,那日子,当真是惬意的紧,看到暗卫送回来的奏报时,永成帝口中笑骂,心里,又何尝不期盼着自己也能如此浪荡一番。</p>

及至珠儿淋雨生病,贺启暄的路程,才算是正式起步,暗卫知晓那是钦封的明珠郡主,不敢耽搁,就近寻了位大夫,还未来得及送过去,途中搭救的夏侯氏已帮了忙。</p>

终于,安全的到了郓州。</p>

暗卫带回来的最后一份奏报,是贺启暄到达藩王府当日,文府未有丝毫动静,而贺启暄,派人前往文府送拜帖。</p>

从看完奏报的那一刻起,永成帝就知晓,他那战功赫赫,不拘小节的儿子,此番怕是要吃亏了。</p>

刻意的没有让暗卫采取任何动作,只隔几天送一份郓州进展的奏报,永成帝心中暗暗念叨,已是两朝元老的文家老狐狸,切莫让他失望。</p>

可看到贺启暄轻衣便服的带着慕嫣然去了文府,而文府竟无愧受领的那一刻,永成帝的心里,一直便有的一根刺,终于冒出了头。</p>

清冷的叹气声,在空阔的漪兰宫内久久回荡,永成帝的笑容中,有一丝苦涩,“文昌忠,两朝元老,朕甫一登基,他便以身心俱疲无法为国尽忠为由告老还乡,带着文氏几百族人,迁徙回了郓州。那时的朕,极欣赏他这份壮士断腕的豪气,如今看来,他到底没有辜负先皇对他的评价。心思深沉,懂得取舍。他怕是一早,就开始为太子铺路了吧?”</p>

心心念念为太子铺路的文府,如今践踏着他另一个儿子的尊严,永成帝心中愠怒,脸色却不变,深沉了吸了口气,永成帝带着一丝浅笑的说道:“素心,文府好歹还有个明白人,你兄长文嗣逡,却是个好的,这些年,他踏实肯干,大梁的二品官里,怕是没有一个如他这般实干的人了。”</p>

眼中的赞赏浓的化不开,永成帝站起身,看着宛贵妃的灵位沉声说道:“素心,文嗣逡是个封疆大吏的料,有他在,文府便是成了一块腐肉,从他那一支,也能生出新鲜的血肉来。他是除了暄儿以外,你在这世上唯一的亲人了,素心,朕绝不会薄待他……”</p>

案桌上的烛火,摇曳出了一室的温馨,永成帝目光柔和的说道:“那混小子,只怕以你兄长一人之力,还点不醒他,这事,朕便替他担着,只有他自己个儿看透了,才算是善终了。至于文府……”</p>

永成帝的眸色渐深,却是许久都未说话,平添了几分厉色。</p>

从漪兰宫出来,月牙儿已升至头顶,永成帝大踏着步子朝前走着,一边轻声问道:“太子可回宫了?”</p>

示意身边的两个小太监照好了路,苏平低声答道:“回皇上的话,太子殿下自收到郓州的八百里加急奏章,便再未出言,这会儿还在乾安殿呢,怕是就等着您回去呢。”</p>

点了点头,永成帝的眼中,划过了一抹意味深长的深邃。</p>

乾安殿内,太子仍旧坐在龙椅上,批复着朝臣们递上来的奏章,目光偶尔瞥过那封罪己诏,太子手中的动作便会一顿。</p>

一边,是自己嫡亲的外族,一边,是手足兄弟……</p>

静心思忖间,乾安殿的殿门响了,永成帝大踏着步子迈过了门槛。</p>

太子忙不迭的放下手里的御笔,几步下了玉阶拜道:“儿臣参见父皇……”</p>

</p>

点头应下,永成帝走过去坐在了龙椅中,目光落在那封罪己诏上,永成帝看了太子一眼,拿过奏章看了起来。</p>

“太子怎么看?”</p>

将手中的奏章合起放回案桌上,永成帝看着微垂着头站在身前的太子问道。</p>

“父皇……”</p>

知晓永成帝此举存了考校的心思,太子不敢马虎,将方才心内思虑过的主意又斟酌了一番,方抬眼看向永成帝。</p>

为君者,切忌专断。(本站..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