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四章 考试就是坐牢?(2 / 2)

明末顾炎武甚至直言: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p>

在他看来,秦始皇不过是烧了几本书,但八股文,却害了所有的学问,即所谓的“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二十一史废”。</p>

当然,八股文若只是垃圾,也没人会一直用了,毕竟朝廷也不是垃圾场。</p>

在后世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写道:八股文章若做的好,随你做甚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p>

由此可见,八股文是诗赋的一种基础文体。</p>

理性地说道,八股文是存在着问题的,但直接将它与愚民、蠢民挂钩,是不合适的。</p>

设置八股文,本就是为了全面考察士子对经义的掌握程度,以及对文辞的提炼能力,在那个时代,未必是最好的一种方式,但确实是贴合当时时代的一种文体。</p>

说八股文桎梏思想,也不完全对,只能说有些人读书读傻了,把文章的格式,当做了文章的思想,格式有框架,所以就把自己的思想也框住了。</p>

那没办法,是你把自己套进去的。</p>

明清多少厉害人物不是通过八股文考出来的?</p>

解缙、杨荣、杨博、王守仁、于谦、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等,</p>

谁不是经过八股文出来的?</p>

他们没有愚蠢,也没有被桎梏,因为他们清楚,八股文是有格式的,但思想是没有格式的。</p>

很多人在八股文中,有意无意地插入了自己的观点,写出了精彩的文章。</p>

如王守仁的八股文:</p>

彼之所为者,惟以:</p>

理欲无并立之机,而致命遂志以安天下之贞者,虽至死而靡憾。</p>

心迹无两全之势,而捐躯赴难以善天下之道者,虽灭身而无悔。</p>

读之令人惊叹。</p>

第一场考完之后,便是第二场考试:试论一道,三百字以上,判语五条,诏浩表内科一道。</p>

之后是第三场,试经史策五道,未能者许减其二,俱三百字以上。</p>

在科考的考场上,有着相对的公平。</p>

不管你是内阁大臣的儿子,还是平民百姓的儿子,无论你家财万贯,还是一贫如洗,只要你来到这里,那大家就在一个水平线上。</p>

高下优劣,皆看文章。</p>

杨士奇行走在贡院之中,时不时停下脚步,看看举人所答之作,或点头,或摇头,然后走开继续巡视。</p>

夜晚来临时,号房中点起了蜡烛。</p>

在刷刷的笔端,在蜷缩的身体,在对星空凝望的沉默,在低头的呢喃,在一个个孤独而摇晃的灯火之下,是怀揣着报国之志的举子。</p>

武英殿中,朱允炆将奏折处理完毕,吩咐双喜呈送通政司,然后起身走出了武英殿,对刘长阁询问道:“贡院那边可还顺利?”</p>

刘长阁回道:“禀皇上,一切顺利。”</p>

朱允炆满意地点了点头,说道:“《四书》义中有一题,为解缙所出,名为一匡天下,呵呵,你可知何意?”</p>

刘长阁惭愧地摇了摇头,道:“皇上,臣虽识一些文字,但终归没什么学问,不知其意。”</p>

朱允炆背负双手,看着远方,轻轻说道:“一匡天下出自《论语·宪问》,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p>

“孔子认为,管仲虽然先辅佐子纠、后辅佐齐桓公,行为有失,但以其功劳来论,天下受用,便是最大的仁。刘长阁,你的仁,还在朕这里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