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赞赏地看了一眼黄子澄,他虽然在历史上名声不好,但自从领了户部之后,却十分负责,且有大才。</p>
他的担忧不是没道理的,动用二十万大军,绝对不是二十万军士的事。</p>
很多人认为古代打仗跟玩似的,张嘴闭嘴就是带领几十万大军出征,还恨不得几千里路,几天就能飞过去。</p>
事实上在古代,打仗是一件极为劳民伤财的事,轻易打不得,更轻易大打不得。</p>
《孙子兵法》中有云:</p>
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p>
意思就是,动用十万兵马,行走千里,每日耗费便达“千金”,而为了保障这十万人打仗,需要七十万家庭提供后勤保障。</p>
就算是一个家庭出一个人,那</p>
也是七十万人的后勤去保障十万人的队伍。</p>
一个兵,就需要七个人来提供后勤。</p>
《孙子兵法》毕竟是春秋时期的,随着历史发展,后勤效率有所提高,但也需要动用极大国力。</p>
以历史上朱棣率五十万大军北征来看,其后勤堪称恐怖。</p>
历史记载:</p>
前后运用驴三十四万,车一十七万七千五百七十三辆,挽车民夫二十三万五千一百四十六人。运粮凡三十七万石,并出塞分贮。</p>
当然,朱棣的“五十万”大军极有可能是一个虚数,或者把后勤人数一并算了进去。</p>
銆愯鐪燂紝鏈€杩戜竴鐩寸敤鍜挭闃呰鐪嬩功杩芥洿锛屾崲婧愬垏鎹紝鏈楄闊宠壊澶氾紝www.mimiread.com 瀹夊崜鑻规灉鍧囧彲銆傘€?/p>
因为按照后世很多史料研究,五十万大军加上漫长的供应线,以这点后勤,最多只能供应十五万至二十万兵马北征。</p>
由此可见,出兵打仗,绝不是在军营里面点了兵马,呼啦啦就可以出征了,他波及到了数十万家庭与人口,需要数十万的民工来保障后勤。</p>
而眼下秋收在即,若动员大军,必少不了征用数十万劳力,而这些人,往往又是家庭支柱,没了他们,秋收很可能会减产,而减产的结果,便是民穷。</p>
朱允炆又询问了其他人的意见,朱棣很明显是支持对安南用兵的,姚广孝也希望通过一次战争,来解决安南问题,同时给西南麓川等潜在势力一个威慑,以保西南太平。</p>
“杨荣,你如何看?”</p>
朱允炆轻声问道。</p>
徐辉祖、朱棣、解缙等人有些惊讶,杨荣不过是翰林院编修,而且进入翰林院还没几个月,这就参与军国大事了?</p>
杨荣也有些错愕,原以为自己与杨溥、金幼孜等人不过是旁听,带耳朵来的,周围都是大佬,怎么也轮不到自己说话才是。</p>
朱允炆期待地看着杨荣,史书给他的评价是“挥斤游刃,遇事立断”,极擅军务,不知道初入仕途的他,有没有这份决断力。</p>
杨荣定了定心神,走了出来,目光笃定,神情严峻。</p>
虽然对于自己而言,这个舞台来得太早一些,但既然登台了,就不能错过机会。</p>
杨荣行礼,而后浩然道:“皇上,臣以为,不仅要发兵安南,还应将安南收至我大明版图,让其成为我大明的一个郡!”</p>
此话一出,众人皆惊。</p>
茹瑺直接反驳:“安南乃是大明藩属国,是不征讨之国,若动用大军,不过是处罚胡季犛,让其还政于陈氏,若占领安南,让其成为大明郡县,我大明岂不是成了侵略他国?于礼不合,于情不合!若用兵不义,大明如何立足,其他藩属国如何看待大明?”</p>
徐辉祖也皱眉道:“安南立国已久,想要将其领地收入大明,未必容易,而且当地蛮夷众多,极难管控,若是强硬控制安南,势必会引起战乱,时间久了,会拖我大明于泥沼之中,不利,太不利。”</p>
姚广孝看着杨荣,目光中透着几分异样。</p>
在别人反对的时候,姚广孝已在盘算收回安南利弊。</p>
那地方,原本就是中原郡县,若是收回来,貌似也不是不可以……</p>
只是这些朝臣,都将“正义”看得太重,若不是正义之师,违背儒家礼法,他们恐怕是不会同意出兵的。</p>
杨荣面对质疑,毫不畏惧,只坦然地看着朱允炆,说出了收回安南的理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