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五十七章 三分水师(二更)(2 / 2)

朝廷虽然开通了京杭大运河,但始终坚持着海道、河道并举的方式向北运粮,设置东海水师,自然需要囊括江南等主要产量区。</p>

杨荣继续说:“臣以为广东水师可与交趾、南洋、旧港一起,划为南部水师。而东南水师,则以福建沿海、大琉球、小琉球为主。”</p>

朱允炆看向李坚:“你是水师总兵,认为哪一种方略稳妥?”</p>

李坚看着舆图,严肃地说:“东南水师若包含广东外海,多少显得力量过于分散,加之大琉球、小琉球需要水师往返,防区太大,反而容易出现疏漏。而广东水师与交趾相对,又直面南洋,臣以为,可将其并入南部水师。”</p>

朱允炆看向铁铉、徐辉祖等,见没有人反对,便点头说:“既如此,那就依此设东海水师、东南水师与南部水师,三大水师各设总兵、副总兵等一应官职,总兵之上设水师都督府,独立在五军都督府之外,设都督、同知等官职,统筹大明所有水师事宜。”</p>

一番话落,李坚、陈挥、耿璇等人兴奋了。</p>

通过朱允炆的安排,水师俨然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兵种,再不依附于五军都督府。最主要的是,水师都督府与三大水师的设置,需要提拔一大批武将充任,升官的时候到了,能不高兴吗?</p>

水师都督自然是由现任水师总兵李坚担任,陈挥因对马岛军功等,擢升水师都督府同知,耿璇充任东海水师第一任总兵,身在大琉球岛的徐安充任东南水师第一任总兵,杜禹因镇守旧港多年,擢升为南部水师第一任总兵。</p>

解决好将领、官员、防区之后,便是利益攸关的水师力量分配。</p>

在郑和带走了三万多水师军士之后,水师经过扩编,再次达到了十万名额,具体来说,是十八个卫的规模——十万零八百人。</p>

战船数量经多年沉淀,尤其是龙江船厂、清江造船厂等诸多船厂发力,不计郑和所部,此时水师拥有宝船四十艘,大中福船合计七百七十二艘,运粮船四百艘,日常巡查船等合计八百艘。</p>

如何分配船只,事关各部水师强弱与话语权。虽说徐安、杜禹不在武英殿,若分配不公,他们也会闹到京师。</p>

经过几个时辰的商讨与争论,朱允炆拍板,最终决定:</p>

东海水师,治所北直隶天津港:</p>

四个卫兵力,合两万两千四百军士,分宝船十艘,大中福船一百七十二艘,运粮船三百,其他船只二百。</p>

东南水师,治所福建太平港:</p>

七个卫兵力,合三万九千二百军士,分宝船十五艘,大中福船三百艘,运粮船二十,其他船只二百。</p>

南部水师,治所交趾爱州港:</p>

七个卫兵力,合三万九千二百军士,分宝船十五艘,大中福船三百艘,运粮船八十,其他船只四百。</p>

这个方案有一个显然的问题,东海水师应该是最重要的,反而是划分之后最薄弱的。原因是朱允炆认为,迁都北平最少还需要六七年,在这段时间里,郑和率领的船队怎么也会返回,到时郑和的船队将全部并入东海水师,也可以确保京师附近水师力量的绝对优势。</p>

南部水师的治所也是几次争论之后确定的,不少官员认为应该设在广州,或是阳江,但朱允炆、杨荣、杨士奇等人认为,南部水师的主要使命是控制南洋,选择在交趾爱州港,即可以确保南洋战略稳定,也可以确保交趾稳固。</p>

水师三分,实现了水师力量的区域集中,强化了大明对大海的掌控。</p>

就在众人认为一切都结束的时候,朱允炆出人意料地宣布,龙江船厂是大明的造船中心,大明将沿长江流域,设三座铁船造船厂,重点推动铁船制造,其中一座位于太平府,被朱允炆亲自命名为马鞍山造船厂……</p>

太平府的铁矿不小,想要支撑起来铁船制造,就需要扩大产量。</p>

朱允炆准备借此机会,沿长江一带,打造一些集群产业,以确保他日迁都北平之后,南京不会快速衰落。</p>

大明想要发展大海,控制大海,南京是一个比较合适的位置,毕竟这里各种材料充分,矿产也多,没有的材料运输也方便,而北平那里,多少有些远了。</p>

铁船厂的设置,标志着大明冶铁、锻造取得了巨大进步,也说明龙江船厂已经掌握了成熟的铁船制造技术,虽然制造周期有点长,中型福船样式都需五个月之久,但胜在维护成本低,质量好。铬矿的开采与应用,被证明有着很好的防腐蚀性,铁船制造已不成问题。唯一困扰大明的是,北平密云的铬矿产量有限,跟不上使用。</p>

就在朱允炆发愁的时候,一艘大宝船,三艘中宝船,二十艘大福船的船队乘着东南风,驶入了交趾洋,补给物资之后,没有作休整,朝着福建沿海方向前进,直指京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