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掌控四镇(十)(2 / 2)

东唐再续 云无风 0 字 2021-11-04

泾原为李茂贞所控后,一直是其辖下的重镇。这从此后的人事任命之上,就可以看出端倪。开始由李茂贞亲自兼领。开平三年十二月,背梁附岐的猛将刘知俊以长城岭大捷之功被李茂贞封为彰义军节度使,出镇泾州。贞明元年十一月刘知俊降蜀后,李茂贞又以其子李从曮继镇泾原。后唐同光二年,李茂贞死后,李从曮继任凤翔节度使,其弟李从昶代兄为泾州两使留后。同光三年五月,后唐庄宗正式任命凤翔衙内马步军都指挥使李从昶为泾州节度使,表示继续承认李氏的自立状况。直到后唐明宗天成四年(929年),李从昶才奉诏移镇华州。至此,李氏父子统治泾原镇自唐光化二年正月(899年)至后唐天成四年整整三十年。</p>

四,邠宁静难军。邠宁镇,乾元二年始置,治邠州,辖邠(今陕西彬县)、宁(今甘肃宁县)、庆(今甘肃庆阳)、泾、原等九州。其设置的目的主要是控制马莲河谷,在京师西北囤积重兵以抗吐蕃,兵力在京西北藩镇中称雄。光启元年赐邠宁军号为静难军,辖邠、宁、庆三州。李茂贞占有邠宁后,又升邠州定平镇为衍州(今甘肃正宁西南),共四州之地。</p>

乾宁二年,李克用攻克邠州,王行瑜被杀,李克用表苏文建为静难节度使。乾宁三年九月,唐廷曾以夏州定难军节度使李思谏为静难军节度使,但并未至任,表明在李克用退兵后不久,李茂贞就控制了邠宁,驱逐了苏文建。乾宁四年七月,李茂贞表其假子李继徽为节度使,正式兼并邠宁。此后,为凤翔“辅车之援”的邠宁一直是李茂贞辖下的重镇。虽然天复元年末曾被朱全忠汴军一度攻占,但因邠宁仍继续由李茂贞假子李继徽统辖,故汴军势力并未渗入该地区。天佑元年正月李继徽又重新归附李茂贞。后梁乾化四年十二月,李继徽为其子李彦鲁所毒而死,李彦鲁自为留后。次年也即贞明元年四月,李继徽假子李保衡又杀李彦鲁,自称静难留后,并以邠、宁二州降梁,后梁以霍彦威为静难节度使,出镇邠州。同年五月,李茂贞派彰义节度使刘知俊率军进围邠州,试图夺回邠州重地,但梁将霍彦威全力固守,岐军猛攻邠州半年不克。十一月,受到李茂贞猜忌的刘知俊遂解围,奔降于蜀。虽然在贞明二年十二月,静难军的庆州又重新叛梁附岐,为岐将李继陟所据,李茂贞仍然占有了除邠州之外的静难军,但后梁随之派贺環为西面行营马步都指挥使,将兵大破岐军,相继攻克宁、衍二州。到贞明三年秋,梁军又攻取了庆州。至此,李茂贞彻底失去了静难军一镇。自乾宁四年七月(897)正月至后梁贞明三年(917)四月,李茂贞控制邠宁约十八年。</p>

五,鄜坊保大军。鄜坊,肃宗上元元年(760)置,辖鄜(今陕西富县)、坊(今陕西黄陵东南)、丹(今陕西宜川)、延(今陕西肤施北)四州。中和二年三月,僖宗赐鄜坊军号为保大军,下辖鄜、坊二州,后李茂贞又于鄜城县设立翟州(今陕西洛川东南),共三州之地。</p>

《新五代史》卷四十《李茂贞传》记载:“初,茂贞破杨守亮取兴元,而邠、宁、鄜、坊皆附之,有地二十州。”这条史料表明李茂贞在景福元年(892)八月攻克兴元,吞并山南西道后,其势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关中的大多方镇惟其马首是瞻,不得不依附李茂贞。此时,保大军节度使李思孝也应该在景福二年左右依附李茂贞。但李思孝是党项贵族,其兄定难节度使李思谏盘踞夏州,势力不容小视,李茂贞对其并不放心。果然,乾宁二年七月李茂贞等三镇犯阙,李克用率军进入关中,定难节度使李思谏、保大节度使李思孝都参与了正面进剿王行瑜、侧面打击李茂贞的战斗,从而引起李茂贞的侧目。乾宁二年末,邠宁王行瑜败亡,李茂贞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非但实力未受削弱,反而乘机占领了王行瑜原来的地盘,在关中的势力更为增强。乾宁三年,李思孝在李茂贞的压力下只得表请致仕,以弟李思敬自代。</p>

乾宁四年,李茂贞表其假子李继徽为静难节度使。邠宁与鄜坊相邻,本来就依附李茂贞的鄜坊节度使李思敬也应为李茂贞所控制。李茂贞于光化二年(899)调任李思敬为武定军节度使。同时,任命其假子武定节度使李继颜为保大节度使。如此,李茂贞将鄜坊一镇控制在手中,由附镇变成自己的属镇。天复初,李茂贞又命其从弟李茂勋继任保大节度使,直至天复二年十二月,李茂勋降汴,鄜坊落入朱全忠之手。但李茂贞又很快又夺回了鄜坊的控制权。天佑元年六月,李茂贞、王建、李继徽传檄各镇合兵征讨朱全忠,进军鄜坊。在岐军的进攻压力下,朱全忠只得命保大节度使刘鄩放弃鄜州,退屯同州,从而确定了同、华、长安为线的双方实际分界线。李茂贞任命假子李彦博为保大军节度使,统辖鄜坊。后梁开平三年二月,岐国保塞军发生内乱,梁将刘知俊趁机先后攻取丹、延二州。保大与保塞两军唇齿相依,保塞既失,保大难守,四月,节度使李彦博、坊州刺史李彦昱皆弃城奔凤翔,鄜州都将严弘倚举城降梁,翟州守将亦降,保大军又陷于梁军之手。朱全忠以牛存节为保大节度使。虽然乾化二年李茂贞曾趁朱友硅篡立,河中朱友谦背梁之机,联军河中,攻占鄜州,但很快就被保塞高万金袭取。至此,李茂贞彻底失去了鄜坊一镇。李茂贞自光化二年至后梁开平三年实际控制保大军约十年。</p>

六,延州保塞军。保塞军,初隶属鄜坊镇,代宗大历元年(766)别立丹延镇,大历六年废,又归鄜坊镇。中和三年,僖宗以延、丹二州为保塞军,治延州。乾宁四年,改号宁塞军,不久又改名卫国军,又有延州节度使、河西节度使、宁塞节度使之称。</p>

据《资治通鉴》卷二六零唐昭宗乾宁二年十二月条云:“(李)克用既去,李茂贞骄横如故,河西州县多为茂贞所据,以其将胡敬璋为河西节度使。”《资治通鉴》卷二六七又记载说:“(后梁开平二年八月)戊子,岐王所署延州节度使胡敬璋寇上平关。”又云:“(后梁开平二年十一月),保塞节度使胡敬璋卒,静难节度使李继徽以其将刘万子代镇延州。”由此可知,李茂贞所署胡敬璋为河西节度使即指保塞节度使。不过有一点要注意的是,乾宁四年,唐廷与李茂贞反目,曾于当年四月任命凤翔四面行营副都统、静难军节度使李思谏为宁塞节度使,而延州等地当时为李茂贞之将胡敬璋所据,故李思谏之任宁塞节度使,只是名义上的,实际并未实任。</p>

唐亡后,李茂贞将保塞军作为越河进攻后梁的前沿阵地。后梁开平二年八月,李茂贞就曾命保塞节度使胡敬璋进攻上平关,配合河东军南下,但为梁将刘知俊所破。后梁开平二年十月,保塞节度使胡敬璋卒,刘万子继镇延州。开平三年二月,保塞军发生变乱。因保塞节度使刘万子为政暴虐而失众心,静难军李继徽命延州牙将李延实趁刘万子下葬胡敬璋之时杀之,代镇延州。延州马军都指挥使高万兴与其弟高万金闻变,率所部数千人投降刘知俊。三月,后梁太祖亲自坐镇河中,命刘知俊率兵进攻丹、延二州。丹州刺史崔公实、延州刺史李延实皆不敌投降。朱全忠遂以岐降将高万兴为保塞节度使。李茂贞失去了保塞军一镇二州之地。同年五月,镇守同华的忠武节度使刘知俊背梁附岐,保塞军的丹州趁机发生军乱,后梁所署刺史宋知诲被逐,岐军又重新控制了丹州。但很快在梁军的反扑下,七月,梁兵再次攻克丹州,岐将王行思被俘。至此,保塞军为梁所有。李茂贞自唐乾宁二年末至后梁开平三年三月,实际控制保塞军达十四年。</p>

七,华州镇国军。华州镇国军,唐上元二年始置,又名关东节度使、同华节度使。大历二年废。建中四年复置,贞元九年再废。唐末中和二年,黄巢所署同州防御使朱温降唐,唐遂以朱温为同华节度使,旋又降为防御使。光化元年,以华州为镇国军,华州刺史韩建为镇国军节度使,治华州,辖同、华二州之地。</p>

华州在唐代的地位一直很高,是长期为中央所辖的直隶州。李茂贞以关中为经营的重心,对关中东部锁钥之地的华州也非常看重。镇国军节度使韩建长期依附于李茂贞,是李茂贞政治和军事上的重要盟友和附镇。天复元年十一月,朱全忠率军入关攻陷同州,韩建被迫出降。自此,华州落入朱全忠之手。天复三年,华州赐号感化军。天佑三年,废镇国军,以华州隶同州匡国军。后梁开平三年五月,后梁镇同州的忠武军节度使刘知俊归降李茂贞,并袭占华州,逐华州刺史蔡敬思。但华州随即在梁军的进攻下失陷,刘知俊所任华州守将聂赏降梁。</p>

总之,华州镇国军在韩建统治时代是李茂贞的附镇。自唐天复元年末始为朱全忠所占。后梁开平三年因刘知俊叛梁投岐,李茂贞曾短暂有之。此后李茂贞的势力向东始终没有超出华州。</p>

八,同州匡国军。同州,初隶华州镇国军。唐乾宁二年赐号匡国军,升为节度,领同州一州。天佑三年,废华州镇国军,以华州隶匡国军,势力增强。后梁开平二年五月改名忠武军,后唐立国复名匡国军。</p>

同州是关东重镇,控扼黄河渡口和入关要道,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本书中李曜西进关中便是先破同州。历史上李茂贞也对同州十分重视,他利用干政之便,在文德元年表其兄李茂庄出任同州节度使。大顺元年,王行瑜之弟王行约继任节度使,是李茂贞的附镇。乾宁二年七月,河东节度使李克用入关,王行约战败,被迫放弃同州。乾宁二年末李克用撤军之后,李茂贞势力复振,不仅控制了河西诸镇,还重新占据同州,以其假子李继瑭为同州防御使。乾宁四年四月,李茂贞又以李继瑭为匡国节度使。同年九月,昭宗诏以彰义节度使张琏、静难军节度使(未实任)李思谏等讨伐李茂贞。李继瑭闻讯而惧,镇国节度使韩建又从中摇之,李继瑭遂弃镇奔凤翔。十月,唐廷以韩建兼领匡国军节度使。天复元年末,朱全忠入关攻打李茂贞。十一月,汴军攻陷同州,同州守将司马邺降。自此,同州为朱全忠所据。后梁开平二年,同州改号忠武军。开平三年五月,后梁忠武军节度使刘知俊叛梁投岐。七月,刘知俊在梁军的攻势下,被迫弃镇,举族奔凤翔。后梁乾化二年,河中朱友谦背梁,李茂贞曾联军朱友谦进攻同州,打算重新夺回这个连接关中与关东的重镇,但由于梁将牛存节固守,猛攻不下,无果而终。李茂贞再度将势力伸向关中东部甚至关东的政治预谋宜告破产。</p>

九,耀州义胜军。耀州义胜军,唐末李茂贞所置,辖耀、鼎二州。耀州,本京兆华原县;鼎州,本京兆美原县。据《新唐书》卷三七《地理志》云:“华原,畿……天佑三年,李茂贞墨制以县置耀州。美原,畿……天佑三年,李茂贞墨制以县置鼎州。”</p>

天佑三年,李茂贞置义胜军,治耀州,以假子李彦韬为耀州刺史、义胜节度使。后梁乾化元年,李茂贞命李彦韬率领岐军进攻长安,为后梁感化节度使康怀英、忠武节度使牛存节所败。贞明元年十二月,李彦韬见李茂贞势衰,遂以耀、鼎两州之地降梁。后梁改耀州为崇州,鼎州为裕州,义胜军为静胜军,仍以李彦韬为节度使。至此,李茂贞自天佑三年至后梁贞明元年底实际统治耀州义胜军十年。</p>

除上述地区外,李茂贞在关内道还曾染指过灵州朔方军、长安佑国军和夏州定难军等地区,只是因为统治时间较短或只占据了一部分州郡,而不为人所注意罢了。据《资治通鉴》卷二六七载:后梁开平三年五月,依附后梁的朔方节度使韩逊向梁廷汇报攻克盐州,斩李茂贞所署刺史李继直。胡三省注云:“唐末盐州奏事专达朝廷,不隶灵夏。至是,灵盐遂复合为一镇。”这表明本隶朔方军的盐州曾长期为李茂贞势力所据,韩逊至此时方占有灵盐全镇。后梁开平三年五月,刘知俊背梁附岐,生擒佑国军留后刘捍,岐军随后进据长安。但不久梁将杨师厚以奇兵取道南山,结果长安再次为梁军所得。后梁开平四年七月,李茂贞联军李克用,发兵共讨依附后梁的夏州定难军节度使李仁福。岐晋联军五万,攻城略地,进围夏州。朱全忠亲自率军至陕州指挥救援,岐晋联军见势遂解围而去。</p>

可见,除振武军始终为李克用所控外,李茂贞在关内道的势力几乎无所不至,也充分体现了李茂贞以关中作为自己统治重心所在的核心战略。</p>

其次,李茂贞曾长期占据陇右道东部。</p>

李茂贞在陇右道也有地盘,这不难理解。首先,陇右与凤翔地域相接,是李茂贞兼并扩张的重点。其次,凤翔节度使自广德元年开始一直兼领陇右节度使,虽为虚领,但却名正;且,大中四年,凤翔镇又兼领秦州,从而得而皇之的正式进入陇右道。李茂贞也不例外,担任凤翔镇节度使之时,同时兼领陇右节度使,故陇右道下的诸州镇也是他的名义下的属地,就是到了朱全忠兵临城下,李茂贞穷途末路、众叛亲离之时,秦州也始终在其实际控制之下。</p>

因陇右在唐中期之后陷于吐蕃,之后张议潮率众归国,陇右西部实际在归义军的统辖之下。只有陇右道东部的秦州、成州、阶州等地,才为唐末李茂贞所控。故李茂贞在陇右道的势力据点只有秦州天雄军。</p>

天雄军,唐大中六年置,治秦州,辖秦、成(今甘肃成县)二州。咸通四年,增领河(今甘肃临夏)、渭二州。咸通六年,又领阶州(今甘肃康县西)。天雄军实际辖秦、成、阶三州之地,也称秦成节度使或秦州节度使。</p>

秦州旧为凤翔镇所领,是陇右要地。李茂贞自光启三年七月担任凤翔节度使后,很快就将势力触角扩张到秦州。据《旧唐书》卷二十上记载,景福元年正月,秦州李茂庄上表讨伐兴元杨守亮,表明至晚在景福元年正月,李茂庄始任天雄节度使。又,李茂庄原任同州节度,大顺元年王行约继任同州。李茂庄应在此时移镇秦州。故李茂贞实际控有天雄军的时间当是大顺元年,秦州天雄军是风翔的首个属镇。“(乾宁三年)三月,以天雄留后李继徽为节度使”。这条史料说明,李继徽至晚在乾宁三年初出任天雄军留后。而《唐方镇年表》却云在乾宁二年,而李茂庄移镇山南的时间也在乾宁二年,故李继徽应在此年出镇秦州。乾宁四年七月,李茂贞以天雄李继徽为静难节度使。其后,唐廷委任孙储出任节帅,但并未之任。那天雄节帅的继任因史料缺载就不得而知。《资治通鉴》卷二六五仅云天佑元年七月李茂贞为其侄天雄节度使李继勋(当为李继崇)向王建求婚。史书虽未明载其任职时间,但据推测最晚在天佑元年担任天雄节度使的李继崇应是李继徽的继任。这个推测的佐证是天复二年五月,朱全忠派部将孔勍率兵绕道凤翔之南,先后攻克凤州、成州等地,唯独没有攻下秦州。秦州当时只有在李茂贞嫡系势力的牢牢控制之下才有可能誓死抵抗兵锋甚盛的汴军,保住李茂贞除凤翔之外的一方辖境。李继崇任职直至后梁贞明元年十一月,他在王建的攻势下降蜀,李茂贞至此才失去天雄一镇。其间,虽然朱全忠曾经在天复三年任命符道昭为天雄节度使,但因汴军撤围,李茂贞迅速收复了失地,符道昭遇岐军所阻而还,没有实任。</p>

总之,李茂贞自大顺元年至后梁贞明元年十一月实际控有秦州天雄军计二十六年之久。</p>

再次,李茂贞还曾长期占据山南道大部。</p>

李茂贞势力进入山南道不是偶然。从地理位置而言,李茂贞的老巢凤翔在山南道之北,南出散关即至山南,地域相接。若能控制山南道,不但可以独据汉中之险;更可以趁势进军剑南,从而以攻代守,扩张势力。就个人因素而论,李茂贞在光启三年正月就因护驾之功封授洋州武定军节度使,并自此发迹。武定军即在山南道,因此李茂贞很可能对山南自有一种特殊的感情。</p>

李茂贞染指的山南道主要是指天宝一十五道之山南西道。山南西道原辖州诸书记载不一。《旧唐书·地理志》云有梁、凤、兴、利、通、洋、合、集、巴、蓬、壁、商、金、开、渠、渝等十六州。《元和郡县图志》卷二二《山南道三》则记有梁州兴元府、洋、利、凤、兴、成、文、扶、集、壁、巴、蓬、通、开、果、渠等十七州。而据《新唐书·方镇表》则有梁、洋、集、壁、文、通、巴、兴、凤、利、开、渠、蓬、果等十五州。但《元和郡县图志》叙事以宪宗元和年间为下限,不及唐末,如其所记的成州在唐大中六年割属天雄军。《旧唐书·地理志》所记政区沿革详于唐前期,后期则不及《新唐书》,如其所记的金、商二州在唐末光启年间升为节度,合、渝二州在乾元二年割属剑南东川节度使,乾宁四年又改属武信军节度使。因此来看,《新唐书·方镇表》应该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山南西道的辖州情况,共计十五州之地。晚唐的山南西道实际分为山南西道、武定军、感义军三镇。</p>

一,山南西道。山南西道,至德元载置防御守捉使,广德元年升为节度使,治梁州兴元府。具体辖州,史书并未明载。唐末在其原辖境内置感义军(领凤、兴、利三州)、武定军(领洋、果、扶、蓬、壁五州)两镇,故山南西道当仅有梁、集、文、通、巴、开、渠等七州之地,又有兴元节度使之称。</p>

李茂贞对山南早有凯觑之心,昭宗与权宦杨复恭在权力争夺上矛盾激化给李茂贞提供了机会。大顺二年,杨复恭获罪叛逃山南西道,依附杨守亮。李茂贞觉得这是一个兼并山南的绝佳时机,于是就纠集依附于他的王行瑜、韩建、李茂庄等镇,擅自出兵讨伐山南诸杨。</p>

景福元年七月,李茂贞攻克凤州、兴州、洋州等地。八月,李茂贞攻克兴元,以假子李继密权知兴元军府事。乾宁元年七月,又攻克阆州,正式吞并感义军、武定军和山南西道三镇之地。</p>

本书前文曾有提及,李茂贞虽然实际占有山南西道,但朝廷并不愿让李茂贞势力继续坐大,因此趁机任命宰相徐彦若为凤翔节度使,而改任李茂贞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并兼领武定节度使。而李茂贞意求兼领凤翔、山南西道,遂违诏抗命。朝廷只得在景福二年十月诏以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兼领山南西道节度使。乾宁二年,李茂贞以其兄李茂庄继任山南西道节度使。光化元年五月,李继密由武定节度使转任山南西道节度使。</p>

乾宁二年,在王建的攻势下,李茂贞山南西道所属的蓬、渠、通等州相继失守,但蓬州又为岐军夺回。光化二年,巴州(今四川巴中)又失。天复元年末,昭宗被挟持到凤翔,李茂贞为朱全忠所困。次年八月,西川节度使王建以“假道勤王”为名攻兴元。李继密不敌出降。王建以王宗涤为节度使。自此山南西道为王建所据。李茂贞自景福元年十一月攻占兴元至天复二年八月失陷,实际控有山南西道十年有余。</p>

二,洋州武定军。武定军,光启元年置,治洋州。大顺二年,增领阶、扶(今四川南坪东北)二州。景福元年又增领果(今四川南充)、阆二州。不久,又割阆州隶龙剑节度,阶州隶天雄军。光化元年,以蓬、壁二州隶武定军。于是可知武定军在唐末辖洋、果、扶、蓬、壁五州。</p>

李茂贞早在光启三年正月就因扈跸之功授武定军节度使。同年七月,转任凤翔节度使。景福元年七月,李茂贞借奉诏讨逆、攻打诸杨之机夺取洋州武定军,“皆表其子弟镇之”。景福二年十月,李茂贞以假子李继密为武定军节度使。光化元年五月,李继颜继任。光化二年,李茂贞将保大节度使李思敬和李继颜换镇。天复二年九月,川军攻克兴元,武定节度使李思敬以洋州降王建。李茂贞无奈,只得挟天子命己为凤翔、静难、武定、昭武四镇节度使,借以鼓舞军心,但己无济于事。至此,李茂贞实际控制洋州武定军十一年有余。</p>

三,感义军(昭武军)。感义军,唐光启元年升兴、凤二州为防御使,治凤州。次年正月,置感义军于兴、凤。文德元年,增领利州(今四川广元)。</p>

景福元年七月,李茂贞逐感义军节度使满存,占据兴、凤,表其子弟镇之。乾宁二年九月,岐蜀相争,王建派王宗侃率蜀军攻克利州,李茂贞所署利州刺史李继顒战死。不久,岐军又夺回利州。乾宁四年,李茂贞改感义军为昭武军,徙治利州,“欲以镇兵捍王建”。天复二年二月,川兵进至利州,李茂贞所署昭武节度使李继忠不敌,弃镇逃回凤翔,利州失陷。十月,王建又攻拔兴州,以王宗浩为兴州刺史,占有昭武镇大部。贞明元年八月,蜀主王建分兵两路攻岐,王宗瑶等攻克凤州。贞明元年十二月,王建置武兴军于凤州,割文、兴二州隶之。至此,昭武军彻底为蜀所有。李茂贞实际控有感义军(昭武军)二十三年。</p>

除上述三镇外,李茂贞势力还曾占有金州。金州旧属山南东道,光启元年之后升为节度。史载:“李茂贞遣养子继臻窃据金州,(冯)行袭攻下之,因授金州防御使。”又据《资治通鉴》卷二五八唐昭宗大顺二年十二月条:“初,李茂贞养子继臻据金州,均州刺史冯行袭攻下之,诏以行袭为昭信防御使,治金州。”可知李茂贞的确占有过金州之地,但其占据的时间却因史料残缺不得而知。</p>

总之,除山南东道在唐末由赵匡凝父子占据外,李茂贞的实力触角遍及山南道其他各州镇。</p>

此外,李茂贞还曾一度占据剑南道部分地区。</p>

剑南与凤翔并不相邻,李茂贞势力之所以能够进入剑南,乃是因为景福二年李茂贞吞并山南西道之故。李茂贞为了稳固山南的统治,必须对勃兴于西川的王建进行打压,而以南下救援东川为契机,李茂贞下令岐军进占剑南东川大部,与王建为争夺地盘不可避免地展开了正面冲突。因为李茂贞的统治重心在关中,他个人又急于干政甚至挟天子令诸侯,所以在与王建的争夺中失利,因此在剑南道占据的时间也较短。</p>

一,剑南东川。东川,治梓州,上元二年始置,初辖梓、遂、绵、剑、龙、阆、普、陵、泸、荣、资、简等十二州。唐末辖梓、绵、遂、渝、合、普、荣、陵、泸、昌等十州。光启三年正月为顾彦朗所据。其弟顾彦晖自大顺二年十二月继任,直至乾宁四年十月,顾氏兄弟割据东川十一年。</p>

景福二年正月,李茂贞进占山南西道,此时“东川留后顾彦晖既与王建有隙,李茂贞欲抚之使从已,奏请更赐彦晖节,诏以彦晖为东川节度使”。而王建攻东川,顾彦晖求救于李茂贞,李茂贞为这是一个扩大势力范围的好机会,遂出兵援救。他派知兴元军府事李继密率岐兵救援梓州,进驻东川。关于这次岐军进驻东川的过程,历史文献上并无明确记载。但从后来的史实来看,李茂贞命令部队接管或占领了许多州寨,如遂州(今四川遂宁)、合州(今四川合川)等州,并驻营梓州外围,在军事上与王建进行战略相持。乾宁四年十月,遂州刺史侯绍、合州刺史王仁威率众投降王建。至此,李茂贞在东川全线溃败,无奈只得撤军,退出对东川的争夺。</p>

自景福二年岐军进驻东川至乾宁四年末退出,李茂贞为争夺东川共进行了五年的努力,先后占有遂、合等州,结果以失败告终。</p>

二,龙剑镇。龙剑节度,光启二年建镇,治龙州,辖龙州(今四川平武东南)、剑州(今四川剑阁)二州。景福元年,增领利、阆二州。文德元年,割利州隶感义军。天佑三三年,罢领阆州。</p>

光启二年,杨复恭奏命其假子杨守贞为龙剑节度使。大顺二年,诸杨发动叛乱。次年也就是景福元年,李茂贞奏请征讨杨复恭,趁机占据了山南西道。八月,李茂贞进军龙剑,杨守贞逃往阆州。乾宁元年七月,岐军又攻克阆州,完全将龙剑的地盘纳入了李茂贞的势力范围。关于杨守贞之后继任的龙剑节度使,或因史料不足,未曾查明。</p>

</p>

为争夺东川,李茂贞与王建展开了激烈争夺。在王建的攻势下,岐军节节败退。乾宁三年正月,龙州失陷,刺史田昉被杀;同年五月,又失剑州。光化二年八月,王建又攻取阆州。至此,龙剑一镇全部失陷于蜀。李茂贞自景福元年八月至光化二年八月实际控有龙剑镇七年。</p>

综合来看,李茂贞秦岐政权的割据地域范围一度扩展到关内道、山南道、陇右道、剑南道四道十五镇,势力达及四十余州之地,地理范围大致相当于现在的陕西大部,宁夏南部,甘肃西部,四川北部一带.,在这些地域之中,还包括李茂贞新置的乾州、耀州、鼎州等州,这都是晚唐五代割据政权之下的特殊现象。后世史学界曾长期对李茂贞及秦岐割据政权研究比较忽视和冷落,实际上秦岐割据政权的实力及在晚唐五代整个政局中有着巨大影响。</p>

不过从这些考证中也可以看出,李茂贞占领的地域并不是始终稳定的,具有动态的特点,实际控制区域有所反复。</p>

李茂贞麾下诸将在本章中的出现,基本是按照史实来的,但如同华镇等方面,由于李曜的因素,便不同于史实,为便于读者诸君详细了解,遂以此为附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