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4章白英(2 / 2)

让百姓吃饱穿暖,或许是一人一辈子都难以完成的终极理想,但它的确如同王绅所说,只不过是实现大同之治的第一步,最基础的一步!</p>

若让百姓吃饱穿暖不是圣人之道,那自己等人连这最基础的粗浅目标都不能做到,那还谈什么寻求圣人之道?</p>

惶恐,惊惧,不安,失落……种种情绪交织在心田,令这些程朱门徒久久不能回过神来。</p>

雅间之内,杨士奇满脸涨红,激动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朱老十在旁调戏着俏丽侍女,早就被这些儒学经义恶心得头昏脑涨。</p>

朱雄英见状心中大定,再次给王绅点了波赞,便准备动身离去,出来晃悠了这么久,还不知道那些朝臣会闹成什么样子呢。</p>

事到如今,新学崛起已经呈现出势不可挡之势,今日过后,将会席卷整个大明天下。</p>

毕竟程朱门徒苦苦追寻了一辈子的圣人之道,第一次如此清晰明了地展露于人前,这等冲击力与震撼力,一般人还当真抵挡不住。</p>

“朱夫子的言论的确无错,圣人之道就蕴含于万物之理中,众物必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天下间万事万物都有它自己的道理,一草一木都蕴含着天道的奥秘。”</p>

“而格物致知的方法便是去认识了解自然之理,如那尝遍百草的圣贤神农一般,运用这些自然之理为百姓谋福利,助百姓吃饱穿暖,从而达到治国平天下之志!”</p>

“诸君,治国平天下,并非一定需要步入仕途,执掌朝堂,推行自身的政治理念,即便身居乡野亦能治国安邦,平定天下!”</p>

“如那正在不辞劳苦地治理黄河水患的宋礼白英等贤者,正因他们长年奔波游走于黄河各地,成功治理好了黄河水患,救活了成百上千万沿岸百姓的生命,将涝地便为粮田,功德无数,活命无数,你们觉得他们是圣贤吗?”</p>

这一次,不但不少程朱儒生情不自禁地点了点头,认可了王绅的说法,就连方孝孺都颔首认可,第一次赞同了王绅的观点。</p>

宋礼白英等人,自洪武二十三年,徐州爆发最大水患,时为太孙的当今天子,召集这些贤才干吏,亲自奔赴徐州之地治理水患,而后他们便依照皇上定下的措施,分步分段治理黄河,至今已过去六年之久。</p>

六年奔波劳碌,六年风餐露宿,六年栉风沐雨,换来的是沿岸百姓的欢声笑语,安居乐业。</p>

宋礼与白英,不但可称为圣贤,立下治水这等不世之功,足以名垂千古,流芳百世!</p>

“诸君不妨再想一想,宋礼与白英这两位圣贤,文章做得有诸君好吗?学识比得过在场诸位大儒吗?他们可曾张口仁义道德,闭口家国大义?”</p>

面对王绅的第二个问题,程朱门徒竟是齐刷刷地摇头,没有丝毫的犹豫迟疑。</p>

宋礼堪称程朱儒臣的杰出代表,但那白英原本却只不过是个以耕田为业的农民,因治水、行船经验相当丰富,十分熟悉山东境内大运河及其附近地势、水情,被当今天子征辟为治水钦差,开启了辉煌璀璨的一生!</p>

“一个农民,未曾学过圣贤文章,不懂什么家国大义,却在这个国家需要他的时候挺身而出,毅然决然地响应号召治理水患,他不会做文章,亦不会讲圣言,但他却做出了我辈儒生从未做过的治水伟业!诸君,难道白英白公给我辈儒生的启迪还不够吗?”</p>

此话一出,众人尽皆沉默了。</p>

一个大字不识几个的农民,却奔赴于前线治理水患,成就了圣贤之道,这无异于给了他们一记狠狠的耳光。</p>

“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便是我新学理念!”</p>

格物致知,知行合一!</p>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