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建章把部队暂时东撤到维亚兹尼基虽说是无奈之举,可同样也是一步好棋。维亚兹尼基背靠下诺夫哥罗德,遏制着伏尔加河地区通往莫斯科的要道,进可攻、退可守,牢牢挡住苏维埃红军进攻路线,并于下诺夫哥罗德前后呼应,立于不败之地。</p>
得到了伏龙芝三个方面军的增援兵力,斯大林迫不及待地就要向维亚兹尼基的中国军团发起反击。对于这个命令,伏龙芝是反对的,在他看来莫斯科的情况虽有好转,但敌军是主动后撤,实力尤在,何况随着敌人撤退到维亚兹尼基,取得空军支援的力度比之前更大。更何况,中国人还拥有强大的装甲部队,维亚兹尼基西边是大片的平原地带,异常适合坦克活动,莽然的反击会带来极大的损失。</p>
除此以外还有个更大的问题,那就是随着莫斯科守备部队的增加,现在在莫斯科地区的部队人数已经近00万人。这么多部队,尤其是100多万新组建的红军无论从装备还是训练而言都远远不足。这些部队看起来庞大,可战斗力连之前的红军一半都达不到,再加上部队缺乏大量的中下级军官,在作战中导致指挥不便甚至脱离指挥的情况发生。</p>
何况,莫斯科一下子增加了这么多的部队,其后勤也是极大问题。这些年,苏维埃天灾人祸,粮食严重不足,就连首都莫斯科的食品、日用品供应也采取了限制分配方式。现在,这种分配比例已经压缩到了极至,莫斯科市民每人每日供应的口粮连孩子都吃不饱,可就算这样部队的补给依旧严重不足,最高苏维埃虽然已经抓紧时间从各处调集粮食,但杯水车薪依旧无法满足需求。</p>
打仗最重要的是后勤。作为红军高级将领和优秀军事家的伏龙芝非常清楚这点,他向斯大林建议没必要在这种时候作无谓的反击,而是应该趁此机会抓紧整训部队,并且进一步做好莫斯科的防御工作,以为接下来的大战做好准备。</p>
伏龙芝这个建议被斯大林一口否决,在斯大林看来现在什么问题都比不上一场真正的胜利重要。只要反击取得成功。就能极大的鼓舞所有军民的士气,这对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是非常重要的。斯大林认为,只要让苏维埃保持上下一致的精神,用布尔什维克主义武装起来的红军是什么都打不倒的,胜利终将属于苏维埃,属于红军。</p>
当然了,对于后勤问题斯大林也是有所考虑的,在捷尔任斯基的建议下,斯大林同意向各处派出了征粮队。为莫斯科搜集必要的粮食。而捷尔任斯基也不负斯大林厚望,在派出征粮队不久就取得了巨大成果,一车接着一车的粮食从各处向莫斯科运来,更给了斯大林坚定反击的信心。</p>
捷尔任斯基的功劳,使得他在斯大林心中的地位更高了些,也更加得到斯大林的信任。至于伏龙芝,由于没有第一时间回援,而且带着部队赶到莫斯科后又一直在斯大林面前说着敌人的强大。不仅反对斯大林反击计划,还喋喋不休地说什么后勤、训练什么事。这让斯大林尤其反感。</p>
虽然,出于政治目的,斯大林授予伏龙芝元帅军衔和苏维埃英雄称号,可在接下来的反击作战中斯大林几乎把伏龙芝丢在了一边,剥夺了他指挥部队的权利。而这个权利,斯大林交给了在莫斯科保卫战中表现出色。政治立场坚定的捷尔任斯基同志。</p>
捷尔任斯基本就是个好大喜功的人,在守卫莫斯科的战役中他瞎猫撞着死老鼠等到了伏龙芝的回援,从而顺利完成了任务。接着,他手下的征粮队像土匪一般打着革命的名义到处抢夺各地人民的口粮,赢得了斯大林的欢心。现在。又被斯大林授予了元帅军衔,还替代被他资格老得多,威信高得多的伏龙芝指挥反击,让捷尔任斯基的内心极巨膨胀了起来,在他看来手握这么多雄兵,尤其还有精锐的三个方面军主力,打退已经撤到维亚兹尼基的中国人简直易如反掌。</p>
为此,捷尔任斯基找了帮人捣鼓出了份反击作战方案,这个作战方案基本领会了斯大林同志快速、凶狠、坚决的思想,并很快得到了斯大林同志的认可。几天后,捷尔任斯基集合80万部队,以雷霆万钧之势开始了这场轰轰烈烈的大反击,并势如破竹一口气从弗拉基米尔猛攻到了维亚兹尼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