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五章 舰队初成(2 / 2)

海疆 骠骑 4937 字 2019-08-27

林海疆对于海军学院内的陆战队分院,林海疆着手分配了一批学院在普鲁士参谋军官的组织下尝试着组建一个参谋部,对于这个作用巨大的参谋系统林海疆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可以说战争是科学进步的催化剂,之前英国人生产的阿姆斯特朗口寸口径的火炮只能用做舰炮或者要塞炮。

由熟铁锻造而成的阿姚斯特朗炮,采取了时下最为流行的多层复合炮身结构,整炮由大小双管组成复合多层炮身,其中小管内刻有膛线,炮弹为铸铁制。

老式的炮弹使用球形炮弹,外面像米涅弹一样包裹软铅以噬和膛线,现在出厂的新型火炮则改为现代炮弹式的圆锥弹头。

让人无比惊讶的是英国人竟然在炮弹头的地方留有了信管的四槽?阿婶斯特朗炮射炮弹作用原理和米涅弹非常类似,在炮弹上包裹上一层软铅。这样就可以让炮弹有效噬合膛线并旋转。

由于这批火炮是后装炮,所以没有前装炮那种需要降低炮身然后要人跑到前面去装弹的问题,弹药装填时间大大缩短,因为规定了标准装填程序所以可以连续开火。炮身使用铸铁制一”多层复合炮身比整体铸造式炮身来说其重量大大减轻。该炮性能远比同时代其他种类火炮优秀。

该炮可以使用实心弹和散榴弹,历史上在甥年英军终于决定将该炮列为制式火炮,不过该炮昂贵的造价和复杂的工艺一直是该炮最大的障碍,林海疆此番委托荷兰方面代为购买的目的就是想让克虏伯的技师多多了解,希望对他们能够有一些启。

旧港制造局和马尾制造局现在依然形成了一种竞争,双方都争抢着想出成绩,而成绩在哪里?成绩就在大炮身上,马尾虽然起步较慢,但是其的用料和技术储备大都来源于旧港,又有克虏伯研究分所坐镇,经过帕丁诺和阿莱姆的指点,依然有了后来者居上的架势。

旧港的所谓商业几乎全部被来自东南亚的华裔商人所包揽,这些华人南洋家族潜在的经济势力竟然会如此的强大?难怪各国的殖民政府都视华人为眼中钉肉中刺,欲除之而后快,因为这些华人实在是太有钱了。

用富可敌国来形容完全不过分,如果组织得当的话。这些华人所掌握的经济力量甚至可以撼动刚刚起步进入标准经济模式的世界殖民经济模式,甚至可以对某一国家进行变相的经济掠夺和侵略。

也正是如此庞大的团体经济实力才三番几次的给这些华人带来厄运,现在他们也终于意识到了,他们的财富需要武喜来保卫,而武装的强大与否也代表着他们的财富能否安全的增加积累增值。

最让林海疆吃惊的是这些华人家族的战略投资眼光,李家、周家甚至主动提出在旧港在建设五座大型船坞,要造万吨巨舰的船厂。

这些事情的具体实施林海疆都交给了父亲和克露娜,让他们协商解决,毕竟扩大旧港造船厂是他的立足根本,苏门答腊岛露天矿所出产的高品质铁矿石让林海疆原计划中的二座十五吨小高炉变成了四座,矿让。使用的大量劳工让苏门答腊岛上的土著的生活水平有明显的提高。

不过大多数都是从各地贩卖来的印尼土著奴隶,最开始林海疆给这些奴隶吃饱住好,让他们有体力完成任务额度,但是结果每每都让他失望。

后来林海疆从这些奴隶里面选出一部分监工,用印尼人管理印尼人,顿时效果显著,林海疆也觉自己以前对印尼人懒散的印象大为改观,不用给他们吃饱,每天皮鞭往死里面抽,这些印尼人反而能够有效的甚至额完成工作?

真真是一个。贱皮子的民族,贱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而林海疆开旧港的过程也让马克林博托伯爵赚了个锅满盆满,马克林博托伯爵经常携带着伊尔希斯夫人来旧港溜达上一圈,看看有什么便宜货没,毕竟这里有整个东南亚最大的海盗销赃市场。

对于旧港的存在,马克林博托伯爵也是极力的掩护,马克林博托伯爵的军事副官温吐克中校更是旧港的常客,他经常受失去货物商人的委托来旧港便宜的将失物购回,以减少损失。

唯一难过的就是巴达维亚港附近的印尼土著,他们现在如同受惊的小鸟一般,经常有人莫名其妙的失踪,甚至还出现过整个淡村的人都集体失踪的诡异事件?

最让林海疆震惊的就是劳伦斯竟然在修建一条环岛铁路线?当林海疆夸奖劳伦斯有经济战略展眼光之后,劳伦斯诧异道:“这是那些普鲁士的克虏伯火炮技师们的提议,我们购买了他们一些最新型的后膛大炮,他们建议我们修建环岛铁路,然后用蒸汽机车拉着大炮可以环岛进行防御。”

“列车大炮?环岛防御?”林海疆随即重奖了提出这个建议的普鲁士火炮技师,林海疆之所以大力建设旧港的最主要原因就是给自己留条后路,只不过眼下他的支撑点又多了一个马尾。马尾在林海疆的刻意营造下依然变成了一座一体化的军事堡垒,八十九门克虏伯大炮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岸防炮火力防御体系,林海疆吸取了旅顺要塞的历史经验,着重加强了要塞背后的永备工事建设,除了旧港的二千海军陆战队秘密驻防外,南洋水师的十个营的山岳步兵也分成了二批轮流驻岛作。

林海疆的目的十分简单,用政加高饷全福利的方式,一手大棒,一手胡萝卜,全力将所谓的朝廷军队变成自己的林家军。

平淡无奇的日子就在旧港和马尾的飞展中度过了,太平军和清军你来我往的打来打去都没什么新意,僧格林沁的蒙古铁骑也被调回了京畿直隶,因为甘陕大旱爆了捻军起义则成为了插向大清背后的一把利刃,捻军虽然势众,但是大都皆为鼠目寸光之辈,一时也成不了什么气候,而太平军似乎并无侧重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