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班底(2 / 2)

李德謇道:“五百多人。”</p>

李彦不太信,对不远处伺立的齐管事道:“齐老,能将府上役力名册给我看看吗?”</p>

李德謇点点头,齐管事很快带来了名册,李彦接过,翻开细看。</p>

卫国公府的役力,和周国公府的役力,真的是两个极端。</p>

周国公府是将自己蓄养的私奴算到朝廷役力内,还逼迫老百姓交力课钱。</p>

这还不能算是武敏之的黑点,因为现在很多权贵都这么干。</p>

卫国公府则是将役力专门用来招募军户,那些从战场退下的老府兵,本来要儿子前来服役,却被卫国公府收了,帮助他们家里节省出一个劳动力。</p>

人数最多的时期,高达五百多老兵,多余的人不算在役力里,就由国公府养着,正好也帮残疾的干活。</p>

李彦身后的王孝杰目光大变,看向李德謇的眼神中,多了由衷的尊重。</p>

作为折冲府的队正,他很清楚,近些年来府兵的待遇,变得越来越差。</p>

按照府兵制,得胜归来的士兵,应该获得土地钱粮犒赏,可现实里,大批大批的军户为了大唐沙场搏命,却得不到应有的土地钱粮,落得残疾归家,下场凄惨。</p>

不是下层贪墨,而是从高宗朝开始,府兵制就逐渐崩溃了。</p>

这甚至都不能怪李治,只能说制度本身的缺陷,导致了府兵的后继无力。</p>

历史上的几年之后,李治为了对付吐蕃,还在陇右之地举行过募兵,长征健儿,招揽豪杰。</p>

很可能原本的李元芳,就是那样参军的。</p>

李德謇见他神色变化,倒是解释道:“不仅是我这么做,刑国公府也是这么做的。”</p>

降唐的李密和房玄龄都曾经封为邢国公,但李德謇说的,是苏定方:“苏将军病逝前,很担心这些府兵的将来……”</p>

李彦目光明亮:“大人若是不这么做,将金银财物拿来打点吏部官员,靠着世族的抱团,我的几位兄长,也不至于混成如今这般模样……”</p>

李德謇哈哈笑了起来:“你这口气可得收收,六品官职在你眼中,难道不算官了?这话也言重了,我们府上钱财还是富裕的,不至于饿着自己,你的几位兄长,不是当官的料,身居高位,是祸非福。”</p>

他语气变得复杂,缓缓的道:“我的仕途已终,无法延续卫国公府的辉煌,只能尽自己的努力做些事,到了九泉之下,好也面对父亲大人。”</p>

李德謇是李靖之子,荣誉也是枷锁。</p>

李彦倒是挺喜欢这样的枷锁。</p>

“敬祖父大人!敬父亲大人!”</p>

这一刻,他郑重起身,向李德謇真心实意行了一礼,再看四周时,才有种感觉。</p>

这才是李靖留下的卫国公府!</p>

李德謇见李彦因此事对自己尊敬行礼,唏嘘之际,也有些欣慰:“这些役力可以充当正规护卫的,确实只有许大七人,但还有不少有手艺在身,可以制备弓弩,元芳需要,尽管可以调用他们。”</p>

只要不私藏甲胄,朝廷都是不过问的,李彦连连点头,提笔在名册上面开始圈名字,很快选了十五人。</p>

很快,十五名役力聚集,李彦看着这群平均年龄在四十岁以上的老兵,正色道:“诸位可愿入我麾下,担任巡察卒?”</p>

许大笑道:“小郎,我们当然愿意为你效力,如果是为国尽忠,痛击蛮贼,那更好了!”</p>

其他人也纷纷露出笑容,眼中都有着光。</p>

普通人畏惧战场,可这些在战场上立过功的老兵,一生中最值得回味的时刻,就是那金戈铁马之时。</p>

“好!”</p>

李彦重重点头,看向王孝杰:“孝杰,你去与他们练练。”</p>

王孝杰摸了摸脑袋:“六郎,我正当壮年,这不用比了吧……”</p>

李彦笑道:“你先赢了再说吧,不必留手,我会盯着的,不让你们受伤!”</p>

王孝杰有些不情愿的走出,倒是七个还有武功在身的老兵,仔细打量着他,片刻后许大道:“不必七人,我们只出三人,就可以应付这位武卫了。”</p>

王孝杰不乐意了,双臂一展,角抵劲势展开:“你们七个一起上!”</p>

然后他就被围殴了。</p>

李彦看着王孝杰左支右绌,很快陷入一面倒的局面中,微微一笑。</p>

这家伙骨子里有一股骄狂,目前地位低微时表现得不明显,但随着将来权势日增,变成一个目中无人,骄傲自大之辈,再正常不过。</p>

李彦不准备完全磨去这股锋芒,那就不是王孝杰了,他要的是这股锋芒为自己所用。</p>

王孝杰和卫国公府的役力,将成为他的第一支班底,得好好培养。</p>

正欣赏着手下打成一片,府外有内卫求见,带来了丘英的口信。</p>

李彦听了后,眉头扬起:</p>

“武敏之疯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