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9章 汉八旗和蒙古士爵(2 / 2)

奸雄天下 大罗罗 0 字 2020-09-04

忽必烈也把思绪拉回了三河之地。刘孝元总结的中原之败的教训仿佛是很有道理的。游牧骑兵对上钢甲长枪兵炮兵和轻重骑兵的组合没有一点优势,让人打的满地找牙!

而在这次同阿鲁忽的会战中,一定程度上模仿明军步兵的蒙古汉军同样发挥了巨大的威力。长枪方阵足以抵挡骑兵的冲击,而远射程的火器又给阿鲁忽的骑兵造成了很大的混乱。给忽必烈的蒙古骑兵以突破击溃的机会。

所以忽必烈想要复兴蒙古,就必须进行彻底的军事改革。将骑兵为主的军队改成步骑配合,重视火器的军队。而这样的军事改革,必然会让忽必烈的军队更加依赖农业和工商。

“如何牢控农耕之地和工商之城?”忽必烈淡淡发问。

刘孝元笑答道:“可效法陈明!”

“效法陈德兴?”忽必烈并没有半点生气的意思。向敌人学习并不丢人,被敌人用同样的办法一再吊打那才丢人。

“对,蒙士爵,汉八旗。”

“蒙古士爵?”忽必烈眯着三角眼发问。

“蒙古人封爵授土,将三河之地的色目农户,都变成蒙古勇士的佃户,让他们来养蒙古的武力。同时也让蒙古勇士替大汗镇压地方!”

刘孝元的意思,仿佛就是让蒙古人去当三河之地的地主老财,不过大宋的那种士大夫地主,而是武装地主,说是武士也行吧。

“那汉八旗呢?”

“汉军为八旗,军民合一,驻扎大城,平时维持治安,收取税赋,督促工匠打造兵器。战时则组成长枪兵火器兵,替大汗冲锋陷阵。”

这个倒有点类似历史上真正的八旗兵,不过权力更大,还自带城市管理功能!

“大汗您有三十万蒙古人,十五万汉人,一个蒙古人或汉人管十个色目,也能牢牢控制四百五十万色目人。”刘孝元掰着手指头道,“如今三河之地的色目人,大约也就这个数吧。”

忽章河和阿姆河流域本是人口稠密之地,不过五十年前让成吉思汗洗了一遍,人口十去其九,经过五十年的恢复,也就是四五百万人。主要集中在费尔干纳谷地花剌子模绿洲和不花剌撒马耳干等地。而蒙古人则活动于忽章河阿姆河两岸的草原——原来那里都是大片的耕地,被蒙古人破坏后大部分变成了荒漠,只有一小部分距离水源较近的土地变成了草场,成了蒙古部落的地盘。而忽章河阿姆河流域的城市和农业区,则基本上由色目人自治,蒙古人以往并不干涉。

实际上,以往生活在两河(忽章河阿姆河)流域的蒙古人并不多。主要是由成吉思汗封给察合台的几个千户繁殖出来的,再加上中央兀鲁斯派驻此地的驻军。根本没有几十万之众,因此也无力建立起巩固的直接统治。

不过现在,忽必烈带来了四十五万人,而且还会收编两河这里的蒙古人,总人口至少会有五十几万近六十万,如果再能将安置于河套地区的蒙古部落调来三河,总人口突破百万也是有可能的。以百万人管束数百万人,仿佛也不是什么难事儿。

“另外,三河这里的色目人也要给他们上升的路子。”刘孝元继续往下说道,“一个是科举,考喇嘛教的佛理和儒家的道理……大汗的朝廷里面应该流出一些官职专门给色目进士们来当;二是军功,大汗可以募色目勇士当兵,建立起单独的色目军,由蒙古将领担任统帅,战时冲当选锋,替大汗建功立业。有了功勋,大汗可以封他们做官,封他们当士爵,也可以让他们补入汉八旗。”

忽必烈捋着胡子,皱眉思索,半晌之后才重重点头,大声笑道:“好!刘卿,你果然是朕的张子房……三河之地就按照你的办法来治理!”他说道这里,浓眉又紧皱起来,“只是治理国家不是一朝一夕,朕现在被别儿哥旭烈兀和海都三面夹击,当如之奈何?”(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