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二十四章 第二个五年计划(1 / 2)

扩张之路 紧那罗在唱歌 15928 字 2019-08-30

 计划经济,在后世应该是没有人不知道的。不过在这个时代却是一个非常稀罕的东西,也是因为这个缘故,所以当国社政府出台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候,国内外才会有那么多的人感到诧异。不清楚这种新的经济体系究竟有什么作用,更不清楚究竟能不能成功——————从某种角度上讲,或许质疑的声音相对要多一些。

到是一点也不奇怪,毕竟一个新的经济体系可不是那么容易建立起来的。更何况当时的中国还仅仅只是一个非常寻常的弱国而已,在国际上根本就没有自己的声望,尤其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推出的那一年,至少在当时,中国与过去那个饱受欺凌的国家还没有任何的区别。

之后,问题来了…

一个在国际上没有半点威信和声望的国家,突然推出了一个看上去似乎很宏大,实际上却没有经历过半点考证的计划,怎么可能会有人对其抱有信心呢…

所以,尽管当时国内外都在为国社政府推出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和‘七五工程’感到震惊,但是觉得国社政府可能会成功的却没有几个…

甚至就连在国内,质疑的声音也有不少。

因为根据国社政府的计划,最新推出的那些项目几乎全部都是国有的——————国有的…

这类东西在中国并非没有存在过,比如说前清时期的一些官营企业。从某种角度上讲。那些企业便是国有的。再比如说湖北的汉阳铁厂,这个曾经的远东第一大钢铁厂,曾经也是国有的企业…

然而这些企业成功了吗?没有!

为什么没有成功?除了市场和政策等方面的因素之外。还有一个最大的因素就是当时管理这些企业的,基本上都是一些政府内的官僚,对于究竟该如何经营一个企业,根本就连半点头绪也没有。

再加上当时的中国因为被列强击败的关系,对洋货没有半点关税可言。反过来讲,国内的货物不但要承担着各种苛捐杂税(国外当然也有,但肯定没国内的多)。甚至就连在自己国家的土地上拉运,也需要承担着‘厘金’这样的税。

反过来,洋人的货物在中国的土地上却不需要缴纳任何的税。

想想看。货物想要在自己国家贩卖,需要缴纳无数的税,而外国人却可以畅通无阻,甚至就连厘金都不需要缴纳。这个世上有这样的道理吗?同样。在这种情况下,两者又怎么可能公平的竞争呢…

再加上那些见鬼的官僚,早年中国的官营实业一个接一个的失败,似乎也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当时的一些官僚总是喜欢一头热,偏离实际情况。

不清楚这个国家究竟需要的是什么,反而跑去建一些看上去很重要,实际上自己根本没有能力消耗。甚至根本就用不上的东西…

亦或者是因为某些原因,使得工厂的生产成本不断增高。诸如此类。就比如当年的汉阳铁厂,仅仅只是因为当时的张之洞,就是把工厂的生产成本弄得很高,在没有关税保护的情况下,更加无法与洋货抗衡。

——————————————————————————

当然,实际上严绍也曾经犯过这样的毛病,至少在外人看来是如此的。比如说当年所成立的向山铁厂,刚开始的时候是年产十万,后来则是扩大到了百万左右,如此庞大的产量,可不是当时的安徽能够消耗的。

而事实上最初的时候,向山铁厂也的确一直都处于亏损的状态。如果不是当时严绍在海外有着油田等方面的大笔收入,再加上国内的棉纺织厂等经营的都还算不错,恐怕早就已经坚持不下来了。

不过与那些前清的官吏们不同,严绍自己也很清楚这一点,他之所以会这么做,纯粹是为了争取时间。

毕竟在严绍看来,时间才是这个国家最需要的,与之相比钱财什么的都只不过是身外之物——————当然,这也是因为他有足够的资金,所以才能如此做。

所谓有钱?任性就是如此。

而他的选择似乎也并没有出错,因为正是有了安徽的基础,之后的七年里,中国才能如此的飞跃发展。不但单凭当时的中国,想要在山东击败日军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即便是能获胜,恐怕也是会发展到类似于后世的,那种把日本人拖垮的全面战争。

只不过真要是到了哪个地步,怕是也就没有所谓的赢家存在了。

自然,后来的国防军远征欧洲什么的,国防军所能发挥的出来的作用,怕也会比想象中的还要小。

而凭着先前在安徽的基础,国社政府非但在山东击败了日军,也在远征欧洲的过程当中大放异彩,彻底的奠定了国社政府在国际上的地位。

————————————————————————

不管怎么说,因为前清的缘故,平头百姓也就算了,毕竟这类在当时的中国就连识字的都没有多少。在看到了如此宏大的一个计划之后,他们所能感受到的就只有振奋。

可是对于绝大部分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们所感到的就是担忧。忧心政府在花费了如此多的金钱之后,最后却是什么都没能得到,反而和前清时候的一些官办企业一样,最后所有的企业都办垮了,投入到里面的金钱最后也是连个成本都没有收回。

不过也难怪他们会这么想,毕竟有着前车之鉴,他们对国社政府和严绍也没有什么了解。

最重要的是,他们不清楚原来前清的那些官办企业。究竟与计划经济有着怎样的差异——————实际上,严绍所执行的所谓五年计划,也并不是什么计划经济。到与德国的混合经济比较相似,只不过与德国的混合经济相比,要更加贴近于计划经济一些。

一般来说,最早出现计划经济构想的是李斯特对于亚当?史密斯的《国富论》的批判,当时是作为政府干预经济行为的第一次理论阐述,之后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更是系统的阐述了政府对经济干预的必要性和对经济发展的主导性。

受其影响德国诞生了经济学的历史学派。大力宣扬政府控制经济行为,同时以这种思想主导德国的经济发展,实现了德国的快速经济发展。这类主张被称为国有社会主义,或是马口中的‘国家资本主义’,这种靠政府干预执行计划目标的经济发展模式,本质上与计划经济的精神相近。之后由于一战德国战败。政府失去了对国际经济关系有效的控制能力。历史学派走向消亡,但是之后德国经济依旧保留很强的政府干预特色,纳粹上台以后,重拾了历史学派的做法,恢复了德国经济。

在计划经济下,三个经济问题都是由政府决定的。所谓的三个经济问题是指:生产什么、怎样生产和为谁生产。国家大部份资源由政府拥有,并且由政府指令来分配资源,而不是由市场价格来决定。举例来说。政府认为国家需要苹果,在计划经济下。被政府选中的个人集体(一般为符合该类生产的要求)都要按政府指示进行种植苹果的工作,但事实上实际生产的产品可能不符合实际需求。

计划经济里面不仅是控制国营产业,连私人企业也要受政府指示运作。私人企业要生产什么,由政府作主。私人企业以什么方法生产,由政府决定。生产出来的东西又如何分配,也是政府决定。国家操控着生产的供应、价格以至销售渠道,都是由政府决定。

这也是如今国社政府的经济,与计划经济最大的不同之处。

因为国社政府的计划经济当中,所考虑的仅仅只是生产什么、怎样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三个问题而已。至于究竟该如何分配的问题,政府仅仅只是保留干预的能力和权力,实际上并不会使用这种权利。

就连私人企业究竟该生产些什么也是如此,政府仅仅只是建议一些企业生产一些国家需要的东西,至于对方愿不愿意,政府可以在建议的同时,给予一些优惠的政策作为利诱,却绝对不会强迫…

至于生产什么、怎样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三个问题,当时提出了‘七五工程’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严绍却是一点也不担心。

因为在严绍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候,已经是1913年了,按照历史进程来讲,在1914年便会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即便因为他的缘故,历史发生了改变,当时的协约国与同盟国之间的对峙也已经是越来越紧张,甚至可以说到了一个极限——————当时的德国国力迅猛发展,真是急求势力扩张的时候,其军力也增长很大。与之相对应的,英国方面则一直都奉行着两强标准,问题在于,德国越强,他的这个标准也就必须要更强才行,如此一来…

如此一来,时间拖的越久,英国的财政压力岂不是就越大?

这就好像弓弦一样,越拉越紧,越拉越紧,到了最后,总有拉不住的一天。因此这场战争除非发生些什么意外,不然几乎是必然会爆发的,最多也不过是推迟个三五年罢了。

而严绍的五年计划和七五工程,却都是需要时间才能见到效果的。

换句话说,等到这两样取得效果的时候,恰恰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打的最为激烈的时候,严绍根本就不必担心工厂建起来之后,产品的销路问题…

对他而言,最重要的反而是工厂该怎么建起来。

甚至于,即便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没有发生,而工厂却已经早早就建起来了也没有关系。因为有一点是可以确信无疑的,那就是中国的面积很大。他的需求也同样很大。

尤其是当时的中国正处于一种较为荒芜的状态当中,几乎所有的地区都属于落后地区,正是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建设的时候。

公路、铁路、下水道、路灯、自来水…

这些东西看上去似乎很简单。可恰恰是现代文明的基础。而如今的中国偏偏缺少的就是这些东西。所以,事情真的很简单,如果严绍想要发展中国,便一定要把这些东西弄起来。

而要把这些东西弄起来,便需要很多原本中国根本就无法生产的资源乃至设备。如此一来,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之后,严绍真的没有必要担心销路的问题。

因为销售的问题。严绍早就已经解决好了。

不,确切的说,是这个国家早就已经帮严绍解决好了!

————————————————————————————

不管怎么说。在其他人不断质疑这一计划的情况下,最终这个五年计划还是成功了。并且借助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东风,成功的从这场战争当中获取了可以壮大自身的资本。

与此同时,中国自身也从中获得了极大的好处。

现如今的中国。虽说在一些需要时间才能追赶的项目上面。和列强还是有着一定差距的。但是凭着较强的经济总量,却已然成为了世界排名前五的工业强国和军事强国。

同时,如果说第一个五年计划,解决的是有无的问题。

那么第二个五年计划所要解决的,就是在原本虽然有,但是无论是数量亦或者是质量都不是很强的工业基础上,继续壮大自己!

中国如今的工业规模,完全是靠着数量较多。但是质量却不怎么样的工厂支撑的。就比如四川的綦江铁厂,如今的粗钢产量不过才年产五万多吨。其他的铁厂也都比较类似。最大的一个也不过才三四十万而已。这些全部加在一块,算上严绍的向山铁厂和民间的一些企业家自营的铁厂,才使得中国的粗钢产量能够达到接近于德国和英国的地步。

但是仔细分析的话便可以发现,这些铁厂单独的看,每一个的产能都不是很高。

其他的一些工业也是如此,比如说洋灰厂亦或者是其他一些工厂,都是已经有了,而且因为数量较多的关系,看上去使得中国在这些数据上似乎很好看,与列强相比也差不多的样子。

可是实际上,每一家的规模却都很小。而这一次的计划便是为了让这些工厂,能够追赶的上国外的那些大型工厂。

毫无疑问,如果第二次五年计划也成功的话,中国的工业实力将会得到极大的提升。甚至可以说是一种飞跃性的,就像先前那种盖房子的比喻,你想盖房子,首先给有块自己的地!

如此,你才能给自己盖房子!

第一个五年计划,所求的不是如何如何,而是先解决有或者说是没有的问题。

没错,中国的国土面积的确很大,无论是盖什么样的房子,这么大的土地似乎也都够了的样子。

可是在工业这个领域里,中国就只是一个穷光蛋…

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当中,尽管中国有了较为全面的工业基础。但是实际上每一个单元,比如说一些新建钢铁厂的产能都不是很大。

如今之所以能够拥有接近于列强的产能,纯粹是因为当初盖的钢铁厂足够多,除此之外就是有向山铁厂在那里支撑着——————需要说明的是,随着向山铁厂的规模越来越大,涵盖面积也越来越广,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提出把向山铁厂改为马鞍山铁厂的提议。

对这个提议,严绍虽然没有支持,但是却也没有反对,因为他很清楚后世在那里的那个钢铁厂,的确是和这个名字非常的相似。

只不过向山铁厂是他亲自打造出来的,让他就这么抛弃自己原来所命名的名字,他的心底多少还是有那么一点不甘愿。

只不过在经过了旁人的劝说后,严绍的心里多多少少还是动摇了一些。

————————————————————————

“新占据的领地吗?”

或许是已经打消了辞职,跑出去重新带领国民党与严绍对着干的想法。宋教仁在沉吟了一下之后。开口询问道。

这个时候的他,多多少少已经猜到了严绍的想法。

而看着宋教仁的样子,严绍也是在微微一笑之后点头道。

“没错。就是新的领土。原来的第二个五年计划是在当时的国土上进行计划的。而如今呢,新的领土面积,恐怕未必就比原来我国的领土小上多少,其中还有不少是资源富饶的地方,仅仅只是因为人口等因素,所以没有得到妥善的开发。”

“钝初,你想想。我国最多的是什么?就是人!俄国有一亿多人口,所以无法尽情的去开发西伯利亚及中亚两个地区,而我国却有五亿多。对于俄国来说最大的困扰,对于我国来说却算不得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