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oo年,袁绍、曹操终於在官渡交战。开战时,沮授劝谏袁绍「颜良性急不可单独任用」,但是袁绍仍以颜良进攻单独守护白马的曹将刘延。面对这个形势,曹操采纳荀攸的建议,扮作攻击袁绍军队背后的样子,因为参加了进攻所以打算防御的袁绍军队变得缺少,颜良军因而孤立地作战。这时,张辽推荐当时变成曹操俘虏的关羽,关羽作为援军被派遣而跟颜良碰上。据说颜良才看到了关羽,关羽就闯入到袁绍军中刺杀颜良,带回了颜良的级。
在《三国演义》中白马之战时,颜良斩杀作为曹操属下的武将魏续和宋宪,惊慌失措的曹操派遣关羽出马就是为了斩颜良。所以文丑才会履行和结义兄弟的誓言,然后被关羽所斩,不过,那样的剧情《三国志》等的史书找不到。一说颜良十分傲慢,就连出城巡查军务也坐车而行,颜良就是在在坐车巡查军务的时候被关羽偷袭,没来得及防备才被杀的。至于颜良的武艺如何,史书没有记载,但对于他能够在人才济济的袁绍手下成为头号大将,可见其武艺非同一般。
有一种说法,《三国演义》是一部描写英雄的小说。这正与《三国演义》作为历史小说的地位是相符合的。尤其,从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这个时代,更是群雄逐鹿、英雄辈出。
在这些英雄中,既有指点江山的君王,也有运筹帷幄的谋士,更有三国迷们不能忘怀的流武将。但流武将并非都是英雄,比如文丑。
和吕布一样,文丑在演义里尚未出场前,就已经是名满天下。而获得这个荣誉,则需要经历多次残酷的战场考验。这些考验,演义不必提及。因为文丑称雄一方的时代,与三国时代还很遥远。他在演义里需要做的,只是一个陪衬,一个配角。在文丑短暂的一生中,结局是不光彩的。
看文丑的武艺,应该先将这个结局掩住。然后,留下来的就是文丑在最成熟期的武力表现了。文丑是个枪将。长枪与大刀不同,大刀的杀伤面积大,往往砍中一刀,非死即残。而长枪重量相对较轻,以刺杀为主。枪的杀伤面积小,所以,枪法尤其讲究准、快、狠。在演义里,虽然没有特别的刻画过文丑的枪法,但从他仅有的几场武斗中,却逐一的凸现出来。文丑和许楮不同,许楮突出的是力量,而文丑擅长的是武技。
文丑是个进攻型的武将,他的枪法最大的特点是“狠”。这在与公孙瓒一战中,表现的十分精彩。比起吕布战退公孙瓒,虽然多费了几个回合,但公孙瓒败给文丑,在形象上是非常屈辱的。
演义里形容他“弓箭尽失,头盔堕地;披纵马,奔转山坡”,这里,真实的反映了文丑枪法的凶狠,以及公孙瓒内心在交手后的极度恐惧。这种狠法,在流武将里算得上是独树一帜。这一点,同样一个公孙瓒,至少吕布没有做到。
其二,文丑的枪法在准确和快上也做的不错。面对公孙手下四员健将的一齐出战,文丑没有给他们出手的机会,早早便刺一将下马,令其他三将“作鸟兽散”去。
在与一流武将的交手时,文丑的表现应该令人满意。虽然败徐晃这一战例,在一些武评里提出了质疑。但如果当时文丑的部队没有上来,徐晃又能支持几十合呢?应该不会过三十合,因为文丑的枪够狠的了。所以说,文丑的武力需要张辽和徐晃的组合,才可能出现下风败退的可能。
但面对这种情况,文丑却做的太好了。他先是射倒张辽的战马,再从容击退挂了单的徐晃。这里,不能不让人对文丑丰富的战斗经验和精妙的射术拍案叫绝。
文丑是一个纯技术型的武将,在力量上相对较弱。在演义的几次战斗中,文丑没有生擒过对手,这是一个比较轻型的力量表现。这个弱点,直接影响到他与关羽交锋时的迅落败。由于力量的先天不足,文丑重攻轻守,强调先制人。
这在通常的情况下,即便遇到流武将,文丑也能在前几十合之内抢得上风,甚至还能偶有杀机。但文丑的这个特点,也使他缺乏持久性。在一流武将中,文丑的持久性应该是最差的。
在遇到关羽前,文丑耗费了本来就并不逞强的大量体力,这时的文丑已经不是最强,他缺乏耐力和力量。而关羽出现后,他的重兵刃以及过快的马,又使得文丑在本身就相对较弱的防守上,遭遇了平生未有的巨大冲击。仅仅三合,文丑仅存的力量已经受不了。
而文丑是不喜欢防守的,现在再突然失了先手,文丑骄傲的心理优势一下便荡然无存,这就是“心怯”的由来。于是,文丑选择了“逃”,这肯定也是文丑没有过的经历,他不如徐晃、张颌,他没有“逃”的经验。所以,文丑便圆满的完成了自己在演义里的任务。
有趣的是,在关羽一生的战斗中,凭借马快而追上对手杀敌的,似乎只有文丑这个战例。从中可见,文丑对“逃”这个字上的领悟,存在着巨大的不足。当然,颜良之死,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文丑的挥。因为关羽的长相太容易辨认了。
文丑的结局,既有他主观上的原因,也有不小的客观理由。文丑的“心怯”不能忽视,但绝不能因为“心怯”把他一棍子打死。因为文丑在武斗上的高造诣,是不能否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