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是中国最古老的历史书,儒家经典六经之一,其中的《禹贡》是以记载大禹治水为主的重要的地理著作,如果认为它可信的话,就可以断定:在大禹治水时,即夏朝以前,距今4000余年,大野泽已经存在。
据《史记?夏本纪》:“大野既都,东原厎平。”也可以证明这一观点。但是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在夏商时并没有标出大野泽,最早在西周时才画出大野泽,不知所据为何,亦或疏落所致。
隋唐以前,这个大湖南北三百余里,东西一百余里,从现在的巨野县城北向北一直到现在梁山县北。五代以后,由于黄河屡次决口冲击,湖面被淤积,由南向北逐渐干涸,现在巨野、郓城、嘉祥及梁山南部,淤积成了平地,北部则成了梁山泊。
梁山泊之所以称为梁山泊,是因为梁山已成为湖中的孤山。
宋天禧三年(1019年)、熙宁十年(1077年)两次河决,又相继从滑州、澶州东注梁山泊。黄河灌注梁山泊,其水面虽不断扩大,但湖底却迅速淤高。这一烟波浩渺、绵亘数百里的巨泊,成为施耐庵《水浒传》中宋江农民起义军活动的地点。
据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可以看出:北宋时梁山泊面积广大,但金朝时面积却大大缩小。
金代开始,黄河南徙,梁山泊水源枯竭,大片滩地涸露,被分割成东平、蜀山、南旺、马场、马踏五湖。但黄河北泛时仍灌注梁山泊,梁山泊迅速淤浅,元至正四年(1344年),黄河灌注梁山泊,又成为一片泽国,“河徙后,遂为平陆”。
明代后期,黄河长期稳定由淮入海,梁山泊逐渐淤涸,蜀山、南旺、马场、马踏四湖大部淤积,成为仅供夏季蓄洪的平缓洼地。清康熙初年,梁山泊周围“村落比密,塍畴交错”(《寿张县志》),湖泊已经全部被垦为农田。曾经有八百里水面的梁山泊终于成为历史的陈迹,到曾炩前两世所处的时代,已经只有东平湖还多少保留了一些古代梁山泊的遗迹。
在进入二十世纪以后,巨野泽湖面已退缩到梁山县城(后集)以北二十多公里处。因此,大野泽也就成了历史,不为现在人所知。山东菏泽的巨野县并非因大野泽而得名,巨野因大野而得名。大野泽也因大野而得名。
另外,与大野泽有关的,还有一些事值得一提。
其中最重要的是“西狩获麟”。据《春秋》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春,西狩获麟。”《左传》详解为:“十四年春,西狩于大野。叔孙氏之车子鉏商获麟,以为不祥,以赐虞人。仲尼观之,曰:‘麟也’然后取之。”《公羊传》详解为:“麟者,仁兽也,有王者则至,无王者则不至。有以告者,曰:‘有麕而至者。’孔子曰:‘孰为来哉?孰为来哉’反袂拭面,涕沾衿。……西狩获麟,孔子曰:‘吾道穷矣’”
对于孔子的哭泣,子贡不甚理解,孔子对他做了具体的解释,据胡仔《孔子编年》:“子贡问曰:‘夫子何泣尔?’孔子曰:‘麟之至,为明王也,出非其时而见害,吾是以伤焉’先是,孔子因《鲁史记》作《春秋》……及是西狩获麟,孔子伤周道之不兴,感嘉瑞之无应,遂以此绝笔焉。”这就是孔子作《春秋》“绝笔于获麟”的典故。
据《元和郡县图志》:“钜野泽,在县东五里,即鲁西狩获麟处。武德四年(621年),於此置麟州,以是获麟之地,故以为名。……获麟堆,在县东十二里。”今巨野县东十二里左右有麒麟镇,还有一村名叫获麟集,327国道路北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麟冢”,又叫“麒麟台”。巨野县城内有“西狩获麟”大型石雕,以麟州命名的酒店、宾馆、商店更是比比皆是。
除此之外,秦末昌邑人彭越曾活动在大野泽中,以打渔为生。据《史记?彭越列传》记载:“彭越者,昌邑人也,字仲。常渔巨野泽中,为群盗。……居岁馀,泽间少年相聚百余人,往从彭越。”陈胜起义后,彭越趁机起兵叛秦,后助刘邦打败项羽,被立为梁王,都定陶,成为西汉重要的开国功臣。
“喂,停船啊,快撞上小洲啦。”
“啊?”曾炩正东张西望,定睛一看,才发现前方果然出现一处小小绿洲,小船正向鼻洲冲去,曾炩连忙按照船老大教习的方法,提起尾桨,放例风帆,让船泊岸,将缆绳系在洲上一棵小树上,对她们笑道:“好了,如今已深入巨野泽,我这看这湖光山色到了哪里都是一样优美,咱们不如就在这里歇上半日,钓几尾肥鱼,酌两壶美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