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8节慈母(1 / 2)

 第448节慈母</p>

太后和思柔郡主的谈话,除了服侍的成姑姑,其他人一概不知。</p>

京里人只知道,思柔郡主正式落发修行,还自愿请求太后,革去她的郡主封号。</p>

她不愿再受尘世庸扰,想做个清清白白的人。</p>

太后同意了,请监国的太子下了圣旨,革去了思柔郡主的封号。</p>

就是这件事,在京里引起了不小的震撼。</p>

京里功勋世族之间,议论纷纷。</p>

大致的说辞,都有点肉疼。</p>

一个郡主的封号,多少人穷尽一生也换不了,简王府说丢就丢了。果然是真正的天潢贵胄,生而大气。</p>

但更多的,都在猜测原因。</p>

谁也不是傻子,觉得简王府真的如此大度。</p>

思柔郡主这件事,肯定还有其他原因的。</p>

于是,有人隐约听闻,庐阳王妃顾氏,去给简王妃上祭,思柔郡主当场给了庐阳王妃难堪,甚至还动手了。</p>

难道思柔郡主的事,只因太后对庐阳王妃的维护?</p>

这份维护,真叫人胆颤。</p>

****</p>

顾瑾之也听母亲说起了这件事。</p>

宋盼儿只听说了思柔郡主被革去封号的事,后面关于顾瑾之的,没人在宋盼儿跟前提及。</p>

顾瑾之则想到了自己当初进宫告状,她倒是能猜测到几分。</p>

“……思柔郡主曾是你二姐的妯娌。你二姐和她打过多年的交道,也算知己知彼。我听你大伯母说,你二姐提到此事,满口不信,说思柔郡主那样的人,是舍不得她的郡主封号。哪怕她再虔心,本性也算难改的。”母亲对顾瑾之说。</p>

顾瑾之点点头,很赞同母亲的话。</p>

然后,顾瑾之又说:“任谁也舍不得。但,人心难测。思柔郡主前几年丧夫,如今又丧母,心里沮丧,一时悟透了红尘,也是可能的。”</p>

母亲沉默了下,没有反驳顾瑾之。</p>

没过几日,便听说太后亲自下了懿旨,着简王府在城西给思柔盖一处尼姑庵,供思柔修行。</p>

太后还给那尼姑庵赐了名字,叫“常行寺”,也给思柔赐名慧绵师太。</p>

思柔郡主,便成了慧绵师太。</p>

顾瑾之想,思柔一定是心不甘情不愿的。</p>

而太后肯对思柔下这样的杀手,无疑是在猜测着什么。</p>

这样的猜测,对顾瑾之和朱仲钧是有利的。</p>

顾瑾之沉默,没有再进宫。</p>

转眼就到了七月。</p>

京城的七月,酷热难当。日光似流火般,将世间烤得如暖炉,花草树木奄奄一息。</p>

彦颖跟着陈鼎文习武,有点中暑。</p>

顾瑾之就问陈鼎文:“要不要先停些日子,等过了中秋再学?”</p>

彦颖年纪小,是扛不住如此艰苦练习的。</p>

但陈鼎文觉得,习武不可荒废一日。</p>

特别是小孩子,耐力原本就不足。假如荒废了几日,他尝到了甜头,以后再也不会认真了。</p>

陈鼎文知道王妃疼孩子,也明理,就把自己的想法,和顾瑾之说了:“白天的确酷热,外头是不宜习武的。好在外院的船厅宽敞阴凉,王妃不如收拾出来,改成二少爷习武之地……”</p>

顾瑾之想了想,道:“也好,我今天就叫人收拾出来。”</p>

陈鼎文连忙道谢。</p>

他知道顾瑾之很支持他,也尊重他,教彦颖就更加认真了。</p>

彦颖一个人习武,没有喊过累,这点顾瑾之颇为欣慰。</p>

到了七月二十一,是顾瑾之的第三子彦绍生辰。</p>

彦绍已经满两岁了。</p>

比起他的两个哥哥,他更是调皮活泼,比彦颖有过之而无不及。顾瑾之亲自带着他,有时候也被累得气喘吁吁的。</p>

两岁的孩子,天真浪漫,谁对他好,他就爱谁。</p>

顾瑾之不肯错过孩子任何的成长,不想孩子心里只知道乳娘,不知道她这个生母,故而宁愿受累,也要每天花时间陪孩子。</p>

彦绍也和顾瑾之亲。</p>

顾瑾之的肚子,一天天大起了,有时候腰酸,丫鬟仆妇们胆战心惊,个个都劝她,多歇息。</p>

“不妨事,我自己的身子,自己知道。像农妇们,这么大的肚子,还要下田做活。”顾瑾之笑道,“多劳累,临盘的时候更容易。”</p>

丫鬟仆妇们心想,这王妃,怎么把自己比作农妇?就连这府上的小丫鬟,也要比农妇尊贵几分,何况是亲王妃?</p>

顾瑾之越是这么比,旁人越不知道该怎么劝。</p>

几个服侍的,就不再多言了。</p>

彦绍生日前一天傍晚,下起了暴雨。</p>

二十一日清晨,天气里满是甜馨凉爽。</p>

树梢翠叶被雨水洗刷,尘埃落净,翠叶越发嫩绿。触目清脆,又添了几分凉意。</p>

盛夏时节,难得有这种天气。</p>

而今天,天空也有几朵云彩,减弱了骄阳的火热。</p>

顾瑾之没有请亲朋好友,仅仅是煮了碗长寿面,请了父母兄弟,和孩子们一起吃了。</p>

宋盼儿送了彦绍礼物。</p>

一对金锁,两对小金镯。</p>

顾延臻则送了些描红用的东西。</p>

煊哥儿和小十、小十一,则送了彦绍玩物。</p>

早上吃过了长寿面,顾瑾之又带着彦颖和彦绍,进宫给太后娘娘请安。</p>

这是大半年来,太后再一次见到孩子们。</p>

太后觉得,孩子们长得很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