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和纷纷篇(1 / 2)

 前两天还力挺,几天后居然就同意罢职?这个转变实是太剧烈了些,可之后一连串发生的事才证明:这不过是开始!</p>

14日同一天,应负北伐失败全部责任的邵宏渊这个军中败类,居然只是降了一级而已!去到名城建康做都统制。而主战派的主将、御史王十朋却被贬出临安,出任饶州知州。</p>

同时14日这一天,宋孝宗赵昚下诏罪己!承认这次隆兴北伐准备不足,是朕急于求成,酿成了败局!这就给此次北伐定了性:它是错的!也就是说:主战派错了,所以要全体下岗!</p>

19日,主战派的幕后主将,参知政事辛次膺被罢。</p>

0日,一代名将李显忠先被降为清远军节度副使,再降为果州团练副使,最后罢免一切职务,抄没所有家产,押赴筠州,后又押赴潭州管制…</p>

上哪去说理呢?这就是政治!至于为什么会变得这样突然,分析一下应有以下两个方面:1符离之败的统计数字终于传进临安城,赵眘知道了这不是什么暂时受挫,而是全部军力、战械、辎重都损失迨尽!这还怎么继续?心态。赵眘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直系后嗣,拥有骄傲绝决的性格,这促使他无时无刻都想着怎样北伐复仇。可是想与做到做好之间却有着巨大鸿沟!</p>

复国是那么简单的事吗?比当初得国时更难!怎能奢望一蹴而就?这中间得经历多少波折、要熬过几许艰难,都不是从小当皇子养大的壮志少年能突遇而接受的…</p>

心智还不够坚韧的赵眘在重大挫折面前犹疑,战与和之间,就像世间的黑与白,除此即彼,没第三种选择?这是他这时的知觉,他不觉得错。要在很多事情发生之后,经历才会告诉他:在黑与白之外,这个世界非常的缤纷,什么颜色都有!可那时,早已事过境迁了!</p>

大金太师、尚书令张浩因病屡求退休,完颜褒准其入朝毋拜,并在殿陛之东专为张浩设座位。遇有咨谋、然后进退、省中大事,就第裁决。但张浩坚持要退休,连东京留守都不愿去做。5日,完颜褒最后准其退休。</p>

9日,金世宗下诏褒奖纥石烈志宁“卿虽年少,前征契丹,战功居最。今复破大敌,朕甚嘉之”将御服金线袍、玉兔鹘宾铁佩刀,命伊喇带往前线军中赏赐。其余有功将士,各迁赏有差。</p>

7月1日,任命虞允文为湖北、京西制置使。</p>

4日,汤思退被任命为尚书右仆射兼枢密使。顺便说下:北宋的宰相权力每况愈下,而南宋在秦桧当政后,以相权凌君权,地位高到前所未有,这连带着他之后的宰相们也非常强势…惯性使然!南宋朝有四大权相,汤思退还排不上号,但他在此时却的的确确非常强势!</p>

7日,剥夺江淮宣抚使张浚便宜行事的权力。</p>

16日,天灾发生:早、蝗、星变,宋孝宗下诏求直言。</p>

18日,下诏李显忠交出私吞的金银,朝廷就可免抄汝家了。</p>

9日,下诏将岳飞昔日的田宅归还给岳飞的后人。</p>

8月8日,因陈俊卿上疏,宋孝宗让张浚重新都督江淮军马。</p>

北方,因契丹馀党仍有叛乱动向,大定府、临潢府、泰州的百姓陷于不安。金世宗特命参知政事完颜守道佩金符,前往安抚。完颜守道善于招致,契丹内附民得以宁息。</p>

0日,纥石烈志宁致书南宋,提出四点要求:1归还海、泗、唐、邓四州之地;岁币每年如数按期交纳,并补全完颜褒上台后所积留的;宋向金称臣;4将这段时间中原逃往南方的军民百姓全部归还…如四点要求全部答应,金国自当息兵。不然,金军将趁农闲时节再次南侵!</p>

南宋以次相汤思退为首的主和派官员力主求和。连曾经主战的首相陈康伯此时也说:敌意欲和,则我军民得以休息为自治之计,以待中原之变而图之,万全之计也。宋孝宗说“朕意亦然,姑随宜应之”只有枢密使张浚一如既往的反对“金强则来、弱则止,不在和与不和也”</p>

8日,南宋派出第一位使者卢仲贤前往金营谈判,带去国书“海、泗、唐、邓等州,乃正隆渝盟之后、本朝未遣使前得之。至于岁币,固非所较。第两淮凋瘵之馀,恐未能如数”</p>

卢仲贤此人以胆小怕事著称,没法想像他敢挺直了腰杆和金人叫板。临行前,张浚专门提醒赵眘:小心卢仲贤有辱使命!</p>

赵眘千叮咛万嘱咐才让卢仲贤上路!最重要的是千万别答应割让四州,却不料卢仲贤此人是汤思退派出去的,汤思退早已命令他:凡是女真人提出的要求,一律答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