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5章:大佬,给次机会呀(2 / 2)

这个也不是什么“人心墙,不墙”那一套,纯粹就是郑国君臣的脑子不灵光罢了。</p>

吕武为什么待在“新郑”呢?当然是为了收获更多的战利品。</p>

失去“头脑”的郑国,各地的反抗微乎其微,又或是根本没有反抗,城邑一个接着一个城头易旗。</p>

跟随吕武出征的公族和中小贵族陷入狂欢,他们的损失没有多少,战后的论功行赏却是不会少,怎么会心里不乐呵呢?</p>

一直到临近夏季,吕武才下令拔营。</p>

在“斗首”那边的战事还在继续,双方已经进入到精疲力尽的阶段。</p>

关于“新郑”陷落的消息延迟很久才传到“斗首”战场。</p>

士匄得知吕武率军攻克“新郑”之后心情无比复杂,当时问了一句“元戎亦复焚城?”的话。</p>

没办法,阴氏攻打“魏”城用了焚城的手段,给予士匄的印象着实是太过于深刻了。</p>

五氏叛乱的消息当然传开了,用里应外合攻克“新郑”的消息则是进行了最大限度的封锁。</p>

并不是吕武想干么,是五氏恳求控制影响。</p>

五氏为什么那么干?他们还想好好当个人,无法抹除掉叛国的事实,一些手段还是需要藏一藏的。</p>

吕武对五氏没有什么太特别的感官,反正以后五氏的麻烦会归于范氏。</p>

当然了,埋藏一手这种事情,又或者叫掺沙子,吕武才不会忘记。</p>

郑国都城“新郑”和“斗首”的直线距离越是两百里左右,实际路程肯定超过两百里。</p>

</p>

期间,子产并非不知晓“新郑”爆发战事,考虑到“新郑”是个乌龟壳的事实,认为坚持一段时间不成问题。</p>

现实是什么?是“新郑”被里应外合,外加晋军参与攻城,连坚持两天的时间都没有就给陷落了。</p>

哪怕是“新郑”第一时间派人外出求援,不被拦截消灭,往死里赶路,前往子产所在的“斗首”也要耗费七八天的时间。</p>

假设子产得到了求援,以为他想走就能走的吗?</p>

取得优势的士匄所部,他们只是执行吕武的命令,能击败当前的敌军硬生生忍着,很努力在表演“势均力敌”的假象而已。</p>

另外,楚国、宋国等盟友能允许郑国私自撤军吗?一旦子产强硬要走,有极大的可能性让郑国再次陷入孤立的。</p>

“元戎已到,距此处不过三十里。”解朔一脸的振奋。</p>

士匄却是皱眉,说道:“诸敌援军仅是郑军前来,其余诸侯援军未抵。”</p>

其实也是够了!</p>

楚国距离“斗首”比较远,速度慢一些很是情有可原,其他各国则像是故意在磨磨蹭蹭。</p>

这样让想借这一次交战狠狠给列国放血的晋国很难受的啊!</p>

士匄现在满脑子都是郑国君臣被俘,猜测阴氏会插手南方事务到什么程度,心情并不怎么美好。</p>

解朔说道:“我闻两万宋军折于洪水,吴亦拒绝增兵。”</p>

齐国和卫国暂时跟他们没了关系,反正遭到中行吴率军入侵的卫国忙着自保,齐国出兵也只会增援卫国。</p>

这一次中行吴可是率领十万大军讨伐卫国,除非遇到那两万宋军的情况,要不然卫国哪有实力硬抗,不是被迫投降,就该是全境陷落,看就看中行吴想将战争进行到哪一步了。</p>

士匄对晋国的武力之盛一直心中有数,迷糊的是各家怎么会抛开伪装,一下子亮出底牌玩那么大。</p>

这个是作为实际参与者,哪怕很多命令是士匄亲自下达,过程还感到迷迷糊糊,回忆起来怎么都觉得不对劲。</p>

士匄问道:“元戎可会灭郑?”</p>

解朔假意沉吟了一小会,说道:“郑人反复无常,实不得享国。”</p>

没回答吕武到底会不会灭掉郑国,答案却已经给出来。</p>

士匄并不希望郑国就那么灭了,至少不能灭亡在吕武手上,要不然范氏还能得到什么?</p>

解朔又说道:“此次诸侯会盟乃是宋国奔走,‘斗首’战事得胜,我军势必侵宋。”</p>

那是当然。</p>

士匄知道会去讨伐宋国,到底要拿宋国怎么样,国内的情况不允许出征晋军在外太久,猜测也就是狠狠教训一顿就会收兵。</p>

一天之后。</p>

吕武带着军队来到“斗首”。</p>

楚军想要拦截,奈何其他盟友已经胆怯,想让楚军独自上则属于没有可能。</p>

结果是诸侯联军根本不敢有任何阻拦的动作,眼睁睁看着吕武带来的晋军伐木驻营。</p>

吕武还没有见到几位同僚,倒是先见到子产了。</p>

“寡君何在?”子产看着没有多么慌张,有着一股莫名的毅然决然。</p>

吕武要开口说话,结果是子产又提出问题了。</p>

“尉止、司臣、侯晋、堵女父、子师仆乃是乱臣贼子,伯国不顾天下人侧目纳之,为何?”子产问道。</p>

这一次五氏忙着收割更多的胜利果实,并没有跟着来到“斗首”。</p>

吕武干脆安静看着子产,等着问出所有的问题。</p>

子产深呼吸了一口气,再次问道:“阴子如何处置郑国?”</p>

吕武这次不用思考,说道:“天子言,郑叛周,其罪重于楚、吴。”</p>

啊?</p>

叛国罪?现在有这个罪名吗?没有的。</p>

子产是个聪明人,猜测到郑国有可能灭国的下场,很艰难地问道:“如我行‘沫’旧事,可能转圜?”</p>

什么旧事?就是郑军玩得很溜的背刺盟友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