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4章:吾辈经纶万千(1 / 2)

 燕地之战如火如荼,亲征的君王在战事没有结束之前却是突然南巡,不但是让中枢措手不及,南边亦是一阵惊愕。

不知道多少人在调查南方究竟是发生了什么大事,竟然让刘彦放下正在进行的亲征突然南下,他们用尽渠道调查却无法有什么发现,对于刘彦突然南下找不到答案。

桓温在长江以南进行清洗,人亡家破的世家多不胜数。原先的四大门阀,也随着汉国将南边各州郡纳入治下而不再具有之前的势力,其中以王氏遭受的打击最为严重。

刘彦登陆京口的消息是在十天后传到会稽的山阴,这里是王氏从琅琊临沂南迁之后选择的祖宅之地,祖庙就是设立此处,也预示着王氏的那些族老是长期坐镇。

山阴并不是一个多么出名的地方,以会稽的整体的多山地形而言,再看山阴本身的名字,就是一个多山的地区。

有人对王氏选择山阴作为新的卧榻之地有一种猜测,说那边是多山地形有利布置防御,王氏是担忧胡虏南下才会选择那里。

一般多山的地区并不是什么好地方,山多就无法开辟出太多的良田,没有足够多的粮食就无法壮大一个家族,问题是王氏选择山阴作为“老巢”,可没有忘记在其余地区,像是建康以东的那一片沃野,将近四十万亩良田中就有王氏的二十万亩。

当然,东晋小朝廷灭亡了,汉国对所有土地进行归纳,不管之前哪个家族拥有多少田产,后面都是进行重新丈量与分配,被剿灭的世家也就那样,没有被灭的世家是得到了财帛上面的补偿,王氏在建康以东的田亩也就保存下来两千亩。

王氏和褚氏是抵抗汉军南下的主力,相关抵抗人员会有各自的惩罚,家族必然也是要遭受牵连。

王氏在清算中仅是保留下来八千亩田地,其余商铺、作坊、矿山等等存留不到百分之十,本来的十多万奴仆更是一个不少地被解放,搞得习惯被人伺候的王氏成员因为生活无法自理差点搞出被饿死的事情。

虽说家产损失惨重,但是王氏的核心嫡系却没有死多少人,那批精华子弟很侥幸地一个没死,多少是让王氏在悲痛之中存有安慰,认为只要家族的精华子弟健在,就还有再次崛起的希望。

从王与马共天下,到后面王氏被联合打压却依然是南方第一门阀,东晋小朝廷没有灭亡前的滋润,到东晋小朝廷灭亡之后的打落凡尘,不光是汉国不允许那么一个大家族势力的存在,之前被王氏欺压的人也没有少落井下石。

处境堪忧的王氏很聪明地进行了收缩,重要的家族成员是集中在山阴祖宅,其中就包括已经四十五岁的王羲之。

王羲之是王氏的王旷一脉,王旷是在“衣冠南渡”之前就逝世,乃兄王籍之是在其父逝世后的第二年也辞世。他们这一脉事实上最年长的也就是王羲之本人,他却是有七个儿子和一个女儿。

现在,王羲之是背手站在屋檐之下,遥看远处的朦胧青山。他的妻子郗璿以及二子、三子在搬动一些粟,另外的儿子和女儿是在庭院旁边的亭子里面读书写字。

粟会稽这边的主要农作物,长相与稻很相似,却是一种颗粒小的食物,其实就是现代的小米。

不是说了吗?王氏的奴仆都被强制解放,没有搞明白会不会被赶尽杀绝之前,王氏的族长主张韬光养晦……另一个更明白的说法就是夹紧尾巴做人,也就没有再招奴仆,导致什么活都需要家族成员自己来干。

一阵仓促的脚步声从庭院外传来,紧闭的板门被拍击。

“逸少。”王荟也不管开门之后在行礼的王涣之,看到屋檐下的王羲之直接走过去,说道:“紧急族会,快随我来。”

王荟是王导的第六子,是南方有名的书法家,是王羲之的同族兄长,原先是东晋小朝廷的尚书兼领中护军。

王羲之是在保持行礼的姿势中被王荟拉着走。

王荟一边走一边说:“大王亲自巡幸江南了。”

王羲之听后讶异道:“燕国已灭?”

南方世家遭受了严重的打击,不但是王氏,连带王氏交好的那些世家也基本一样,原先的四大门阀只有桓氏、庾氏、谢氏还算是保存下了元气。

王氏现在是十足十的落魄,不想引起猜忌也没有与外界主动联系,刘彦登陆京口的十天后才由留在建康的旁支紧急传回消息。

“燕国并不弱,听闻倾全国之力征兵四十余万,该是没有那么快被灭。”王荟很清楚家族现在消息闭塞得很,说的是自己的猜测:“不过看大王从燕地离开,燕国怕是没有挽天倾之力了。”

“可用不得挽天倾这个词。”王羲之一板一眼地说:“我等现在是汉人。”

家族开会必然是选择祖庙,王荟与王羲之算是到得比较晚,来时祖庙已经满是人,叔公辈的族老坐在摆放内祖宗牌位香台的下方,主位却是空着。

王荟与王羲之是同一辈分,就是支脉不同,哪怕是私下交好在开族会的时候也不能随意坐,是应该按每一支脉该待的位置坐下,进来后也就分开。

人挺多,祖庙主室之内却是显得很安静,倒是外面那些小辈哪怕是压低声音交谈,说话的人多了就会显得有些喧闹,不知道是谁出现才让那些小辈老实下来。

王氏在王导那一代走的是文武兼修,有文化的同时也不缺武勇,后面是因为锋芒太盛,搞出了“王与马共天下”的事,不得不进行自我压制,像是王羲之这一代的子弟就偏向于文化,只有一些不重要的旁支往培养武勇方向栽培。

能够进入摆放祖宗牌位主室的嫡系子弟,看去一个又一个显得文质彬彬,因为有太多的人曾经位高权重更不缺少斯文又有威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