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九章 先明法令(1 / 2)

 “兵以何胜?对曰:以治为胜。”————————【吴子兵法】

过了三日,皇帝特诏承明殿,命司徒黄琬、司空赵温、太尉董承等大臣集中听

取少府、大司农等职司关于本年的财政收支,在得知中央朝廷今年的预算开支收入

之后,又提前开启了建安二年的上计,预备统计司隶、并州、益州等地的钱粮。

如今还没到年底,旱蝗的余波刚刚消弭,皇帝就急着统计各地的钱粮赋税,加

之近来愈加频繁的南北军操练,久经事故的众多朝臣心中都有了一个共同的想法。

皇帝也没有让他们揣测多久,在得知朝廷府库比之正常年月不增不减后,大大

奖赏了张昶、糜竺等一干经济之臣,并随之下诏,要朝廷厉兵秣马,约以明年春末

夏初,率大军出兵关东,兴复天下。

朝廷自董卓迁都以来,偏安数年,眼看着大汉江山四处烽火,遍地干戈,有志

之士无不期待明主奋发,再度中兴。如今好不容易见到皇帝接连平定益州、并州之

乱,终于等到了预备东出函谷的诏书,朝野上下立时振奋了起来。面对这等境况,

皇帝反倒心境平和,正常的召见了承明殿诸多大臣,意欲统一主要人物的意见,商

议机密。

“事权归一,威令易行。”皇帝斜坐在榻上,一只手臂倚靠着凭几,一手放在腿

上,语气轻松的说道:“无论是朝廷,抑或是地方郡县,都需要明白职分,各有所

司,如此,方能事半功倍,成就大事。经国如此,治军亦然,现南北军内有教化之

官、有退伍之制、有资军之司、有屯田之备,而上至朝廷,却无总掌。时日历久,

终归不妥,又是东征的紧要关头,故而今日就要与诸公定下议论。”

话音一毕,赵温便应声说道:“陛下所言甚是在理,若无总掌,譬如郡县有吏

曹而朝廷无吏部,终难获朝廷调度全局之效,陛下新政之功,也将难以传继。”

有他带头附和,太尉董承、司徒黄琬这一众人等也罕见的达成意见一致,黄琬

直言道:“治国以审慎为要,如烹小鲜,时时调理精微。陛下于军制改动一事,向

来谨慎,从不大动刀斧,如今南北军能有如此精兵气象,皆赖陛下所定新制。如今

若要推之于上、施之于广,该有何章程,还请陛下睿鉴。”

为了留出可供商榷的空间,董承虽没有将话说得那么直白,但也是赞同的意

思。他们几个在朝堂经历了太多事务,尤其是皇帝一连串的招数,与其每次等到自

己蹦出来指点,又被皇帝辩驳,倒不如静待皇帝给出明确的指示,然后据此商讨利弊。

这是君臣之间用了很长一段时间,甚至付出了几位宰辅大臣的政治生命而产生

的相处默契。

就连侍中荀攸也跟着后头附和,说了段很有指向性的话:“凡兵,制必先定,

制先定则士不乱,士不乱则刑乃明。今之兵制,需令三军指使若一人,上下协力,

知攻之何所从、退之为何守。如今议订兵制,必要使之运行完备无错,杜绝再有如

董卓以边兵乱中枢之事才好。”

面对众人的迎合表现,皇帝既是预见、同时也是乐见于此,对于现今的中枢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