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九章 先明法令(2 / 2)

臣,他没有多余的要求,只要足够忠心、足够聪明、并善于萧规曹随,坚决贯彻执

行自己的政治意识就好了,至于有没有非常出色的才干为他在治国理政上进行创

新,这并不是很重要。

于是他苦笑道:“你们这是将难题抛给了我啊。”

明知这是玩笑话,众人仍皆称不敢。

客套几句后,皇帝收敛了神色,斜靠着的坐姿也主动端正了起来,犹如一只慵

懒的老虎忽然在青石上圆睁双目,流露出慑人的威势。

“我自亲政伊始,整顿南北军之后,第一件做的,就是屯田。这件事——”皇帝拉

长了语调,看了看董承、黄琬、杨琦几个说道:“诸公都是经历过的,当时也是为

此清查了数万顷上林田地与荒地,募集了数万户流民屯田安业。如今民屯、军屯分

布关中、并州、陇上诸地,丰年得谷二三百万斛,即是荒年,亦能集结人力抗灾,

资粮百万。”

屯田制的好处与妙用,在头一年的时候朝臣们就知道了,不仅能消除流民的不

安定因素,而且能迅速恢复生产,减少军队粮草的压力。除了其中皇帝为了提供足

够的田地,不惜任由董承初步清丈上林田地、并抄没河东叛乱豪强田宅的举措激烈

了些以外,余者皆于国有利。

尤其是董承,他甚至将此视为是自己入朝以后干成了第一件大事,大幅的点着

头,深以为然的样子。

“屯田之制,皆赖国家睿思远鉴。家兄当日有幸参与其间,曾屡次提及、叹

服,道朝廷若早有此议,何至于天下各州,任由流民遍野、聚结成贼,而无有措

置?”赵温当时还不是三公,此时便特意提起了亡兄赵谦,只是这番话纯粹是阿

谀,丝毫没有考虑实际。孝灵皇帝时,就是因为土地兼并严重,所以才导致流民背

井离乡,而屯田连基本的田地都提供不了,又谈何借此安民?

黄琬、杨琦也想到了这一层,心中感慨,若非关中连年遭遇羌人寇乱,百姓散

失;皇帝又屡加清丈、垦辟,朝廷又哪来的闲田安置流民?到底还是皇帝得天不

弃,又智计过人的缘故啊。

“民屯一事,下有郡县农曹掾,上有大司农、劝农令,可谓事权一统,勿用变

易。而军屯唯有各典农郎将、校尉等官集结屯兵,如今在其上,也得有个统筹调度

的才是。”皇帝竟是没有理会众人默然的神色,显然是不欲追悔过往,他径直说着。

赵温自知言论欠妥,急忙拱手补救道:“唯,愚臣浅见,军屯一事,关系甚

大,还是交由太尉董公总掌最好。”

董承吃了一惊,立即推脱道:“臣以为不可,当初孝成皇帝特置尚书郎一人,

主户口垦田。既有前例可循,今又有兵部闲置,何不援引?”

想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articletitle?}》,微信关注“优读文学”看小说,聊人生,寻知己